“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松浦弥太郎,和造型设计师伊藤正子写了本书《好物 100》,记录了 100 样可以陪伴他们终身的好东西。
清单编辑部推出同名专栏,连载 100 个物品和我们的故事。
它们或许并不昂贵,也不稀有,但无一例外,都曾照亮过我们的生活。
我对苹果怀着特殊的情感,和我的工作经历有关。
2017 年的某一天,当我带着一份毫无份量的简历,去应聘科技类自媒体的数码编辑时,心里不是很有自信——因为我没有作品。当时恰逢 iPhone X 即将发布,面试官看了看面前这个没有任何编辑经验的年轻人,决定给他一个机会:“你跟一下 iPhone 发布会,写篇稿子看看吧。”
那是我第一次那么认真地看一个手机的发布会,并且查遍了自己能查到的所有资料,写出了一份关于苹果发布会的报道。很幸运,因为这篇稿子,我通过了面试并成为了一名数码编辑。比较巧的是,在我去面试的三个月前,我才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 iPhone。
在用上 iPhone 之前,我对苹果这个品牌是有些不屑一顾的。作为一个追求个性的年轻人,“烂大街”的 iPhone 哪能体现出我的与众不同?一个破手机,它又凭什么卖那么贵?怕不是和奢侈品一样,靠着品牌加持来满足人们无聊的虚荣心吧?
而真正用上 iPhone,并那样认真地跟完一场苹果发布会,还费尽心思写出一篇关于苹果的稿子之后,我才逐渐开始领会到,苹果产品为什么会在全世界范围内那么受欢迎。我开始读《乔布斯传》,看苹果过往的所有发布会视频,去了解苹果产品的诞生,逐渐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对苹果的认知的同时,也让我对“产品”这个概念有了一些了解。
苹果产品最大的特点,是简洁,是让用户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举个栗子,指纹解锁(Touch ID)代替手动输入密码,面部识别(Face ID)又取代指纹解锁,苹果花了无数功夫去研发新的技术,为的无非就是一件小事儿:让你解锁手机这件事更自然那么一点点。
“让用户用着更舒服一点”,这个最简单的理念,就是苹果所有产品有魅力的关键。
我一共有 5 款苹果产品,它们从小到大分别是 AirPods Pro、Apple Watch 5、iPhone XR、iPad Air 3 和 MacBook Pro 2017。在购买、使用它们的过程中,我发现当你购买一款新的苹果产品时,它会提升你手里旧设备的使用幸福感。
这句话有些不容易理解,我用一个小的使用场景来向大家解释一下。Apple Watch 从手腕上取下以后会锁屏,重新佩戴时需要输入密码。但是,只要你解锁了和它绑定的 iPhone,它就会自动解锁:
▲ iPhone 解锁后手表的屏幕锁消失
Apple Watch 又可以用来解锁 MacBook:
▲ MacBook 开屏后直接解锁进入系统
MacBook 则可以和 iPad 链接,将 iPad 作为一个副屏显示内容:
而 AirPods 就像保存的网页、记录的账号密码一样,会通过 iCloud 同步到每一个苹果产品上,切换起来非常方便:
产品之间高效地融合,给我带来的体验是,我不大在意设备本身是如何运转的,它是否拥有强大的配置、新鲜的功能。我甚至不需要说明书,不管它是新产品还是旧产品,拿起来就能用——它们很快会融入到我的生活里,就像水溶在水中。
乔布斯在一场发布会里这么介绍自己的产品:“It just works。”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翻译这个句子,但它却是我用苹果产品这些年最大的感受:用就行了。需要的时候就打开它,不需要就关闭,没有任何冗余的步骤和复杂的教程,就这么简单。尽管这听起来像是一句废话,但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产品,真的不多。
对于苹果产品理解得多了,之前对苹果的刻板印象也开始被消解掉。iPhone 不会让人显得与众不同,事实上任何一款消费电子产品都不会。试图假借外物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幼稚想法。至于苹果的价格,它的确很贵,但也给了我足够优秀的体验。这让我意识到,在没用过之前,不要轻易给一款产品下一个武断的结论。
至于苹果为什么能够做到那样极致的体验,《乔布斯传》里的一个小故事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早些年,苹果要在电脑上增加一个将视频导入到电脑的功能,设计师给了一套复杂的、笨拙的交互方案。
“在看了一些界面截屏图之后,乔布斯跳起来,抓起一只记号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长方形。他说:‘这是新的应用程序。它有一个窗口,你把视频拖进这个窗口,然后按下刻录按钮,就这么简单。’”
嗯,没错,就这么简单。
撰文星河
设计 Judy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
喜欢这个栏目,就点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