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事
专访|作家钟晓阳_不写作,做个中年主妇也挺好的
2019-11-12 12:03  浏览:467

“年轻的时候,你一直被称为天才女作家,你喜欢这个称呼吗?”

“我通常是没什么感觉的。”

中国香港女作家钟晓阳年少成名:15岁开始写作,18岁时因《停车暂借问》惊艳文坛,被张爱玲赞誉为“动人的爱情故事”;停笔十年后,又将曾经的长篇小说《遗恨传奇》全部推倒重写,更名为《遗恨》重新出版。

除了小说家的身份,她还是编剧和词作者:《是这样的》(《阿飞正传》片尾曲)作词,《花样年华》《2046》《蓝莓之夜》文字编剧……王家卫最经典的作品里有她的名字。

近日,青马文化推出了 “钟晓阳小说三部曲”——《停车暂借问》《哀伤纪》《遗恨》。其中,《哀伤纪》和《遗恨》皆是首次推出中文简体版。借此机会,澎湃新闻专访了钟晓阳。

【专访】

三本书,代表三个不同人生状态

澎湃新闻:这次再版的三本书,写作的地点不同,时间也完全不同。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个系列里,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钟晓阳:《停车暂借问》曾经在2011年在内地出版,这次再版主要是添加张爱玲先生的一封信。另外两本就没有在大陆出版过。《哀伤纪》是里面有两篇东西,一篇新的一篇旧的,旧的那篇是1986年出版,新的那篇是2014年。《遗恨》是重写。第一次写是在1991到1995年,第二次写是在2014到2017年。

我会觉得这三本书其实代表了我三个不同的人生状态,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第一本是人之初,年轻的时候,第二本是人到中年,第三本其实老之将至。

澎湃新闻:修订和再版《停车暂借问》的时候,看自己年轻时候的写作有什么样的感觉?

钟晓阳:啊,当时我会这么写;这里写的还可以嘛;为什么不那样写呢?感觉自己已经完全是个读者。

澎湃新闻:写《停车暂借问》的时候,是否曾预料到自己会因此成名?

钟晓阳: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个作家,刚开始写东西投稿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作家可以成为一个职业,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发展。在我投稿完之后,认识了台湾的朋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

澎湃新闻:所以是《停车暂借问》开启了你的写作之路吗?

钟晓阳:应该是。但在那个时候也没有想过那么具体的写作之路,只是出了一本书,自己不断有新的想法,想去继续写,脑子里的故事总是会想写下来。

澎湃新闻:当时写作的时候处于怎样的状态,是灵感型选手,一旦写作就停不下来吗?

钟晓阳:那时候改的不多,都是写下来就往外寄,改了又改是后来的事。《哀歌》我记得好像也就是写下来就寄了,那时候还是用纸笔,写在稿纸上。也不从什么时候开始,大概年纪大一点之后,就喜欢不断地改,写的过程中已经有新的想法,不断有新的想法就不断地改。

澎湃新闻:现在,你觉得你的写作关注点转移到了哪里?

钟晓阳:现在对题材的兴趣会比较挑拣,原先觉得有意思的题材,现在没有太大的兴趣去写。我对技术性的问题比较有兴趣:比如这里我觉得好像逻辑上不通,或者跟人物的性格不统一。写作就好像在拆解一个机器,再组合起来,而不再是单纯地对故事感兴趣。

澎湃新闻: 你现在对哪些题材比较感兴趣?

钟晓阳:要它来找我,我光是坐在那儿想,有时候没有什么感觉,好像没有什么想写的,而且没有什么想说的。有些想说的,好像又没有能够成为一个故事。

澎湃新闻:如果现在不太经常写故事的话,你平时都在做什么?

钟晓阳: 我还是尽量每天会坐在桌子前想一想,我觉得这个时间是需要的。要是你让思维冷掉的话,你再进入就很难了。要是没什么事情,我还是会把旧的稿子拿出来看一下,尽量不要完全冷掉。

澎湃新闻:你现在一般每天花多长时间在写作上?

钟晓阳:一般早上花三四个小时,最少,其实也挺长的。这状态最好其实也就是前面的半个小时,但后面会一直尝试。

澎湃新闻:你现在每天的作息大概是怎样的?

钟晓阳:很早起来,很早睡。没什么事情。因为晚上就会脑子没什么用的。脑子是已经不好用的了,那就早点睡。

写小说最符合我的性情

澎湃新闻:除了小说,你还创作过诗歌散文还有歌词,小说跟其他体裁相比的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钟晓阳:编剧和写歌词都是机缘凑巧,尝试一下的。对我来说,其实我主要还是写小说。

澎湃新闻:因为小说是一种最自由的表达方式吗?

钟晓阳:写小说最符合我的性情,其他方式好像对我来说都特别隔阂。但小说的空间和时间,让我觉得特别的空阔。

澎湃新闻:你最喜欢写小说,当时怎么会想到去学电影?

钟晓阳:当时受到别人的影响,听见人家说不要学那么多理论,理论可能会对创造有不好的影响。我现在已经觉得不一定了,但当时很相信这个,所以就避开中文系的理论,选了电影,它也是另外一种创作的形式。当时是草草决定,不是想得很详细。后来觉得,还是不喜欢,电影其实不是很适合我,因为它不是我的语言。编剧跟文字没有太大关系,是用画面讲故事,但我不懂画面,也不会画画。

澎湃新闻:你当编剧,还有写歌词,和文化圈的人接触很多,他们会经常跟你约稿,或邀请你写一些东西吗?

钟晓阳:那时候有一点,我一般都没办法答应。

澎湃新闻:为什么不答应?

钟晓阳:因为分散精神。没办法写小说。

澎湃新闻:可能答应了之后会有更多的事情,然后会很累。

钟晓阳:对于有的人,这会是一种乐趣,但我不擅长写那种文章。我觉得不太喜欢。

做个中年主妇挺好的

澎湃新闻:在香港生活这么多年,对这座城市有什么样的印象?

钟晓阳:想起小时候的家,我们七八年就搬一次家,可能会想起那些家。

澎湃新闻:香港有什么你特别喜欢的地方吗?或者经常去的地方?或者喜欢逛的一些街道景点。

钟晓阳:特别喜欢的就是我家附近的街道,有段时间就是会上山顶逛一逛,所以很喜欢上山那条路。

澎湃新闻:所以你每天不会出很远,主要在家附近。

钟晓阳:有事才会出门,去远一点的地方,没事就在家附近。

澎湃新闻:我觉得会有很多人,可能因为一直呆在家附近,他反而不喜欢那个地方。

钟晓阳:我不是那样。我会喜欢,而且我喜欢会越来越喜欢。会越久越喜欢。

澎湃新闻:家里人怎么看你是一个知名作家的事情?

钟晓阳:没有,周围的人不太知道。我觉得不写作,做个中年主妇还挺好的,买菜,然后带我妈散散步。

澎湃新闻:所以你现在自己定位是主妇。

钟晓阳:对,就是一个中年妇人,有时候你在商场看见我,很难认出我,我就背着个背包买水果、买菜。

喜欢张爱玲的《小团圆》

澎湃新闻:你提到新书出版的时候,加了一封张爱玲的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考虑?

钟晓阳:其实一个原因是因为自己年龄大,觉得有些事情我觉得要处理一下。有些心情也想跟大家讲一下。张爱玲写这封信的时候是1983年,她自己还是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就是一个前辈作家,花力气时间去给一个年轻的作家写一个信。我觉得我需要把自己的心情跟大家讲一下。

澎湃新闻:很多人评价说你的作品有点像张爱玲,你对张爱玲的作品是怎么看的?

钟晓阳: 第一次接触到她,应该是初中在书店里看到她的书,那时候不知道她是谁,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看,应该是短篇小说集。我选书都是只看第一行文字,只有第一行吸引我,我才会看下去。我觉得她的文字语感真的很出色,在语言和文字上的技巧和天赋太好了。现在我特别喜欢《小团圆》,还喜欢《色戒》。

澎湃新闻:有没有想过,自己将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成剧本?

钟晓阳:我不想做编剧,我不擅长。我也不喜欢跟别人谈剧本。当然,有时候也是乐趣,因为写剧本不像写作,你不是那么孤独的一个人。但主要是,这不是我想做的事。

澎湃新闻:写歌词感觉怎么样?

钟晓阳:就一两首是我自己写的,所以没什么感觉。后来我觉得也是我不太擅长,可能多写会擅长一些。我也不能说我喜欢不喜欢,毕竟写过的量不够多。

“我已经不太看小说了”

澎湃新闻:你以前年轻的时候写作会被退稿?

钟晓阳:大概被退过几次,大概两三次。

澎湃新闻: 大概是几岁的时候?

钟晓阳:十几岁?十三四岁。

澎湃新闻:你最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

钟晓阳:现在打开每本书,都觉得是有它的看头的,所以很难说最喜欢哪一本了。一堆书我会就翻一翻,所以很难说哪一本。基本上床头就是出版社给的书,我都会翻一下。不过最近我倒是会稍微看一下《追忆似水年华》,我以前看过英文的,中文的还是第一次看。

澎湃新闻:到现在为止,你所创作的角色中,有没有最喜欢的?

钟晓阳:不能说谁最喜欢,我说谁最喜欢,另外好像不喜欢,那不是那样,都喜欢,因为我这么写是有我的原因,但我自己很少去想是什么原因。更多的时候,我觉得这可能是评论家的工作,我更多的是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澎湃新闻:你在《停车暂借问》的后记中说,身边已经没什么人在看小说了,你平时自己还看小说吗?

钟晓阳:我自己都不太看了。但我觉得小说是应该存在的。我不看,不是说我不爱看,我还是很喜欢看,就是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我还是觉得能够看到好的小说是很好的,很快乐的事。

澎湃新闻:张爱玲的小说都很时代化,小人物发生在大时代里。你会喜欢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吗?

钟晓阳:会,我觉得这样很好,我自己也在尝试。比如《遗恨》这本书里,我就希望有个大一点的背景,所以我看了很多资料。

澎湃新闻:是用人来表明时代,还是用时代来表达人?

钟晓阳:我觉得时代就像人生活吸的空气,他们是在一起的。像我们说80后的人,90后的人,年代不一样,人就是不一样。

澎湃新闻:最近有想写新书的想法吗?

钟晓阳:希望还能写,一直在写一些关于家庭的东西,但不知道能不能成篇。都是一段一段写,能不能凑到一起,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