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小男孩今年3岁,平时特别淘气,经常听到楼上传来踢球声、跑步声,甚至父母揍他的哭喊声。
某一天在楼下遇见这个小男孩和他的妈妈,小男孩本身活泼好动,一下楼就想跑着去玩,男孩妈妈赶紧喊住他,可是男孩已经跑出去很远,男孩妈妈赶紧跑着去追,追上之后,这位妈妈直接在男孩的屁股上狠狠揍了几下,小男孩也不示弱,抬起脚踢了妈妈几下,就这样一路追一路打,旁边还有很多人看着。
孩子生长在严厉的家庭,如果犯错,被家长用衣架打,或者用其他东西打,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会有两种极端表现:
一种是极度自卑。长期被父母打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遭受着来自父母的折磨,在父母的管教下,不敢越雷池半步,害怕做错事情,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更别说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了。在这种孩子的心里,他们会善于隐藏自己,在人前表现得极度自卑,在父母、甚至在别人面前都无法真正抬起头来做人,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踏错任何一步,都会遭到父母的暴打,于是,干脆就不作为。
一种是极度自信,暴躁。而另一种孩子,性格会变得极度暴躁,因为每天经受着父母的“折磨”,长期的亲身经历,不知不觉就影响着孩子。当孩子遇到任何事的时候,他们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用暴力解决事情。而这种不需要用脑力的方法,是最容易被学会的,因为最简单直接,也最容易看到短暂的效果。
当然,也许还有一种孩子:虽然遭受了父母的暴力,但是自己能很好的调节,他们不希望变成父母的样子,也不希望受到父母的影响,这样的孩子一生都在为努力摆脱父母的影子而努力着。
以前,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孩子不打不成器。于是,一代又一代,这种思想不断的流传并被继承下来,我们这一代的人,很少没有遭到过父母的棍棒,但是,我们又是受过教育的一代,当我们有了孩子后,会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一定不会如我们自己的父母那般去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
于是,新的情况又出现了:一些孩子长期被溺爱,在家里是皇帝,在外面是恶魔,这些孩子在外面一旦受到了丁点儿不如意,孩子的家长就会不依不饶。
教育孩子,不是简单的棍棒,或者是纯粹的溺爱就可以的,要想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一定要做到:
1. 不要当众打孩子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在公共场合打孩子,会让孩自尊心受挫,形成胆小、自卑的性格。或者习以为常,久而久之根本听不见父母的话。
2. 孩子非"必要"之时打不得
家长不要把打作为教育 孩子的一种常用方式,如果孩子的行为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动不动就要用打的方式,做错事情是要接受惩罚,但这种打骂的惩罚还是少一些为好,不到必要的时候还真不能打骂。
3. 不要以打为先
虽然说孩子非到必要时不能打,但是对孩子最有效的管教方法也不一定是打,有时候在打之前多教教孩子规矩,他们便会明白了。
在打孩子之前,问清孩子原因,做错事的出发点,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
4. 不要乱打孩子
比如孩子如果发生了偷窃行为,一定要让孩子记住教训,是为了让他以后怕,不敢在作出同样的事情。
而孩子犯一个小小的错误,如果大动干戈,就没有必要了。
爱有度,罚有时。我们当然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不等于溺爱,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有界限的,我们应该培养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独立有思想的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保护之下。有奖励,有惩罚的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父母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时刻会观察、甚至会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就应当对人和善,不疾不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当然,教育孩子的道路漫长而又曲折,希望我们在教育孩子,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