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事
李安与马丁·斯科塞斯,才是值得尊重的影业脊梁
2019-11-12 06:02  浏览:746

本文作者:萧中海

最近,马丁斯科塞斯和漫威的争论成了各大娱乐新闻的头条。

马丁表示,很多在他看来定义电影(cinema)的元素在漫威电影中都能找到。但它们没有“启示”,没有悬疑(mystery),没有真正的情感上的危险感。没有任何风险。制作这些电影,是为了满足一些特定的需求,它们被设计为有限的几个主题的各种变体。它们名义上是续集,但在内核上更像是翻拍,电影中的一切都需要片方批准,它其实不能走到任何另外的方向。这就是当代电影系列的本质:经过市场调研、观众检验、审查、修改、再审查、再修改,直到它们可以投入消费。

与此同时,李安的《双子杀手》的票房和口碑双重惨败,以及卡梅隆的《终结者:黑暗命运》的反应平淡,都延申出一个值得思考的深度话题,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影,或者更进一步,到底什么才算得上是“电影”?

作为各类影视剧的资深观众一枚,可以直接而简洁地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欣赏过程引发愉悦感或深度思考的,都可称为好的影视。”比如《黑客帝国》、《十三层阶梯》、《异次元杀阵》,以及《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本人现在都忘不了第一次看到尼奥用手控制住所有的子弹的惊异画面,以及《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的精彩历史重述。这样带冲击感的观影体验,以及其衍生的“观众中心主义”,其实才是影视剧的本质。

作为一种娱乐消费品,影视剧必须满足观众审美需求,才能收获票房,进而反哺影视投资,进一步产出好的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品,影视剧必须有其审美价值,值得在人类历史中流传下去,沉淀出一些经典作品。

站在这个角度分析马丁和漫威的争论,就不能得出结论。马丁更注重影视作品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有时候是脱离于当下的票房数字的。比如《银翼杀手》,《大话西游》,在当时上映的时候票房都很差,但这并不妨碍这两部电影成为影业的经典艺术品。马丁本人当下的作品《爱尔兰人》,IMDB打分也非常之高。这说明,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和票房有很强的相关性,但并不绝对,部分作品需要在时间长河中得到检验和修正。其后的逻辑与时代风潮的变革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迁有关。

而漫威则是在影视工业的经济学角度获得了巨大成功。在票房主义驱动和审视的背景下,漫威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行业现象。在此风潮下,DC也在追赶这种“票房矩阵”的建构。其他如哥斯拉等也如法炮制,希望打造“怪兽宇宙”。这样看来,索尼死死守住蜘蛛侠的符号,并不断进行蜘蛛侠宇宙的挖掘,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但能否就此确定这些超级英雄式的幻想电影不属于“电影”这一范畴,而某些更写实,情节更精致的电影就才是真正的“电影”呢?答案是否定的,这要从电影行业本身演化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说起。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品,存在明显地审美疲劳问题。即一种场景或情节设计,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观众新鲜感最强,票房反应最热烈,越到后来,套路玩的越多,观众越提不起兴趣。所以,电影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鼓励创新和超越的行业。违反这一规律的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会受到票房的惩罚。

李安的双子杀手的惨败,关键就在于克隆人这一主题,在近二十年来的科技发展与影视轰炸中,已经很不新鲜了。观众已经审美疲劳了。虽然李安在拍摄技术上强调120帧这样的领先技术,但是情节创新跟不上,就只能接受观众不买账的窘境。同样的规则适用于卡梅隆的终结者。这些年的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大众对于液态机器人,以及相关各种画面的熟悉程度,相对于第一代终结者推出的年代,已经有质变的飞跃。卡梅隆没有贡献出更有新鲜感的情节设计与画面构造,这是一个盲点和错误。同样的规则也适用于阿凡达的续集,这对于卡梅隆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对于电影行业而言,未必不是好事。这意味着所有影视行业的生产者都必须力图推陈出新,而不是炒冷饭,否则就会遭到票房的暴击。

也有正面的例子。如科幻类的电影,《釜山行》,就别具一格,拍出了人类在丧尸横行局面下的温情与挣扎,对于大灾难下人性的刻画让观众印象深刻。在层出不穷的丧尸片中立马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审美触觉。《升级》,这一科幻片同样是机器人的题材,但是结合人工智能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脑机结合的科技风潮,一下子就让众多科幻影视迷兴奋不已。这种兴奋感,李安的《双子杀手》不能提供,卡梅隆的《终结者:黑暗命运》也没能做到。

这些影视成败案例足以论证一点,即影视行业因为其娱乐性,非常强调创新,同时存在明显地基于观众审美疲劳的票房惩罚机制。这可以衍生并论证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大部分续集都很难超越前作的巅峰。因此,权游之后再无权游,正如物理学界在爱因斯坦之后再无根本性的创见一样,是物理学也是影视界的悲剧。权游的续集或者说前传如果内在重复性太多,估计也难逃观众反馈平淡的命运。

回到漫威宇宙是否属于电影的问题。漫威推出的第一部《钢铁侠》,其实也是有很大市场风险的,只是因为一炮而红,大家觉得后来这些超级英雄电影在取巧而已。从时代风潮与审美趣味的角度看,漫威和DC以及哥斯拉等等的成功,关键还是在于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等高科技名词的狂轰滥炸下,大众已经从潜意识里接受和欣赏了这些超级英雄的设定。

超级英雄类电影的票房成功源于创新,但也难逃审美疲劳定律的约束。如果超级英雄类电影无法在原有设定之外构造出突破性的感官世界,其票房逐渐转向平和恐怕在所难免。从这个角度看,并不需要马丁的评论,市场自然会给与保守的电影生产商足够的负面反馈,漫威也不例外。

当好莱坞和全球影业像整理数学公式一样整理剧本套路,《指环王》《霍比特人》这样千面英雄套路式的奇幻史诗被不断重复,观众的幻想空间其实是被局限在了某个狭窄的空间之中,这对于电影行业并不是意见好事。

因此,超级英雄系列电影需要持续创新下去,做出新意对冲观众的审美疲劳。比如黑袍纠察队这一美剧,就突破正义阳光的超级英雄设定,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反超级英雄之路。

任一类型和具体的电影,最终是否能算“电影”,并不取决于某个或者某几个影业大佬的论断,评判的基准时钟在芸芸众生的观众手上。因此,复仇者联盟要冲击奥斯卡,本人深表赞同,但是也对漫威和迪斯尼在高票房的诱惑下保持工业级流水线的内核重复制作的电影的前景感到忧虑。

当然,从商业运作的角度看,影业需要票房持续输血,才能保证持续性地投入,不断产生新的好的作品,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中,大多数行业,当然也包括影视行业,更容易走一条稳妥的创新少而重复多的保守道路。漫威和迪斯尼以及影视行业各种续集和番外篇的层出不穷,固然可以指责他们缺乏创新,但也是一种折中的稳妥之举。

从这点看,影业的创新者如李安,批评者如马丁,都是真正值得赞赏和尊重的影业脊梁。(当然,李安选择了一个陈旧的新鲜感匮乏的剧本,这是他应该纠错的地方。)

因为,没有真正的创新,影业迟早会低迷,这是所有影视创作者和观众都不愿意看到的。真正可怕的,不是影业票房的衰落,而是电影行业再也生产不了触及灵魂的艺术品级的电影(这和是否是超级英雄电影没有关系),这才是整个电影行业真正的悲剧。电影行业不是在高票房中发展了,而是沦落在了高票房的虚假繁荣中。

值得庆幸的是,影业仍然有马丁这样的呐喊者和李安这样的拓荒者,正是这些和那些在影业票房光环之外的人,在用职业生命为下一场影业的波峰奠基。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