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名人曾国藩,有一个比较热门话题,即是为何曾国藩没有起兵反清,自己当皇帝,提前“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呢?对此问题,历史学界看法不一,网上各位高手也是众说纷纭:儒家思想、实力不足、群众不支持、左宗棠和李鸿章立场不坚定、列强虎视眈眈,等等,都是曾国藩不称帝之原因。当然,这些论点能否站得住脚不好说,但的确很流行。在此,笔者不想谈论这“老生常谈”之话题,而是来进行一次假设:若是曾国藩举旗反清,如何操作才能确保胜利,成为王者?前提是,曾国藩举旗反清,不做忠实奴才,决定翻身做主人。不过,这只是笔者之假设,而非历史事实,希望各位读者指点江山。
01.选择举旗时间很重要,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战争获胜,无非就是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因素,而“天时”在第一位,自然有其道理;虽说不是最关键,但一定很必要。那么,曾国藩应该选择何时起兵才有胜算呢?很简单,就是1865年5月,八旗第一悍将僧格林沁在麦田里被小兵张皮绠割喉,7000余蒙古铁骑全军覆没之时。此时,满蒙贵族中已经没可用之帅才,清廷也没有可以调动之正规军队,压根就无法阻挡则曾国藩麾下几十万劲旅。当然,曾国藩既然已经决定举旗反清,灭亡太平天国后就不会裁撤军队,而是要想办法将其保留下来,并适当整编,提高战斗力。如此,北方清军在湘军强大攻势面前,只能是一路溃败,毫无招架之力。所以,选择北伐时间一定是八旗悍将僧格林沁被割喉,蒙古铁骑被打残之后;这时机很关键,不容错过,否则等清廷缓过神来,北伐将会困难重重。
02.盟友之争取也得重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力量,共同战胜敌人
建立“反清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之力量,这是曾国藩接下来要做的第二件事。那么,当时谁最有可能成为曾国藩之盟友呢?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曾国藩要争取之盟友,第一个就是忠王李秀成,此人威望很高,可以招降太平军余部,给曾国藩提供足够之生力军。那么,李秀成会支持曾国藩吗?答案是肯定,他本人就曾提出“收齐章程”,出面招降李世贤、汪海洋、陈炳文、陆顺德、谭体元等悍将,愿意为中堂大人效犬马之劳。曾国藩要争取之第二个盟友,就是活动在北方平原上的“捻军”,将赖文光、任化邦、张宗禹等猛人拉过来。“捻军”与清朝是死对头,经常干仗,自然会支持曾国藩。如此一来,太平军余部、捻军等武装力量将会成为曾国藩之盟友,一起击杀清朝。其中,捻军战斗力不容小觑,这支部队以骑兵为主,蒙古八旗都不是他们对手,最适合在平原地区作战了。
03.安抚潜在挑战者,就算不成为队友,也不要成为敌人
让潜在挑战者“中立”,也是成功之重要保证,他们就算不能成为队友,也不要成为对手。安抚潜在挑战者,是曾国藩要做的第三件事。那么,谁才是潜在挑战者呢?答案是左宗棠、李鸿章、西方列强。左宗棠、李鸿章等此时已经是朝廷封疆大吏,且手握重兵,是曾国藩起兵北上之巨大威胁。道理很简单,左宗棠与曾国藩关系一向不好,肯定不会支持曾国藩北伐满清。李鸿章呢?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屡次在关键时刻抛弃上司,曾国藩就是在祁门就被他坑过。所以,李鸿章也不会支持他。但是,左宗棠、李鸿章在局势尚未明了之时,也不可能站到清朝一边。因此,曾国藩要安抚左、李两人,让其保持中立。对于列强,曾国藩此时已经开始搞洋务运动,与西方打交道;列强通商之请求,大多得以实现。此时,只要曾国藩暂时不废除条约,列强自然不会闹事。如此一来,曾国藩起兵北伐中原时,将再无后顾之后。
04.战斗旗帜要明确,还要符合时代潮流
起兵反清,必须得师出有名,如此方能争取民心,战胜对手。那么,曾国藩该以什么“旗帜”来宣布北伐清朝呢?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时,发布了著名的《讨粤匪檄》,以捍卫儒家传统、保护文化为斗争旗帜,抓住了太平天国之命门,从而一举将其荡平。此时,曾国藩起兵反清,自然不能再打儒家与文化旗号了,因为如此的话,曾国藩就是典型的“乱臣贼子”,是“不忠不义不孝”之人,岂不是自己打脸了。所以,曾国藩必须选择正确的战斗旗帜,给自己做好宣传,打好政治牌。现在,天下人民“苦清久矣”,而部分知识分子又深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之影响,希望获取政治权利,实现民族独立。所以,曾国藩应该打出“反清复国”、“推翻专制”、“创建共和”等旗号。如此,不但表明自己没有称帝之野心,还顺应了时代潮流,争取到国际之支持。师出有名,天下归心,曾国藩北伐之条件初步具备。
05.策划进兵路线,尽快搞定清军,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北伐大业前期工作准备好之后,曾国藩接下来就要策划好进兵路线,争取在短时间内搞定北方清军,不让战争持续下去,以免引起国际势力干涉,将国家带入危险境地。所以,曾国藩得如此策划进兵路线。彭玉麟、杨载福率湘军水师主力走海路,在山海关登陆,阻止满清皇室退守关外;盟友赖文光、任化邦、张宗禹等率捻军抢占山西、河北,控制雁门关、古北口、喜峰口,阻挡蒙古骑兵南下增援之同时,也不让满清从此处跑到草原;悍将鲍超率“霆军”从湖北出发,杀入河南、河北,威胁京畿重地;曾国荃则率“吉字营”将士走京杭大运河,进入山东境内,与鲍超联合;曾国藩北上开封,在此协调各路兵马;李秀成则镇守南京城池,以防不测。此时,清廷在北方之武装力量打不过湘军,且退守关外之路线已经被封锁,失败不可避免,无人可以扭转危局。
大军北伐中原,清朝皇室忧心忡忡,只能下令各路兵马前来“勤王”,打算死守北京,等待局势出现转机。此时,直接攻入北京,对湘军来说压力不大,可问题是清朝覆灭后,该如何收拾残局呢?要知道,清朝皇室与边疆部落关系密切,只要满清一灭,这些地方自然难以管理。到时,国际势力再干涉,问题处理起来就非常棘手了。所以,曾国藩不能强攻北京城,而是找满清谈判,要求皇室主动退位,实行“共和制”;新政府也会优待皇室成员,不会如之前改朝换代时那样追杀到底,毕竟此时已经是近代,自由、人权、平等、正义等观念深入人心。时局如此,恭亲王、慈禧只能妥协,宣布同治皇帝退位,实行“共和制”。如此,曾国藩顺利推翻清朝,还将其遗产全盘继承过来,算是真正之王者。
以上只是笔者之设想,欢迎各位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