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这是一本史无前例的朋克侦探小说
2020-03-20 14:46  浏览:948

这周是我们在家办公的第五个星期,必须要出门的时候,还是要戴上口罩。打车的时候钻进车里,前排的司机也不再和以往一样侃侃畅谈,沉默被塑料薄膜隔开,大家心里装着现在的状况,伴随着沉甸甸的心情一路向前。手机里数据在实时刷新,我们会感叹、会焦急、会失望、会沮丧,然后问自己:然后呢?等着我们的,是事件过去日常恢复成日常,还是……死亡?

大部分时候,死亡并不是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好好迎接”的东西。就算平时在心里想过“死亡”,也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一群朋友,或者一家人坐在一起心平气和聊死亡,这样的经历,你有过吗?

最近看的《生尸之死》里就有这样的,家族成员聚在一起讨论生死的时刻——

“从电视流出的死亡信息——你听好了,是每一天!——每一天、每一天,看着与一大堆消费信息掺杂在一起的被抽象化了的死亡,感受性较高的观众反而会失去抵抗力。也就是说,他们会逐渐麻痹。于是,现代人可以每天面对死亡,却不会想起死亡这回事。”

“像我这样整天躺在床上的人,会对窗外世界生命的演化、四季的变换特别了解。比方说,虽然现在这个季节看不到,不过夏天这附近经常有叫声悦耳的冠蓝鸦。我一边聆听那婉转美妙的声音,一边不禁想:三百年前踏上这片土地的英国殖民者也听到过这种声音;半个世纪以前搬来这里的意大利矿工也听到过这种声音......”

“也就是说,不管是三百年前的英国人,还是半世纪前的意大利人,他们的个体都死亡了,但是人类和鸟类这样的物种却能连绵不绝地延续下去。我终于领悟到,我只是一个高傲的个体,我的死将转化为人类的永续。这么一来我也就心安理得,不再畏惧死亡了。”

“想想看,如果个体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地球上会挤满傲慢的个体,最后这个物种一定会灭亡吧?因此,正因为有个体的死亡,物种——人类——才能获得永续的资格。”

这是一本屠榜的推理小说

先让我来简短地介绍一下《生尸之死》这本书的获奖状况——

它,超越了

横山秀夫《昭和64年绑架案》

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

伊坂幸太郎《金色梦乡》

荣获“这本推理小说真厉害!”

过去三十年杰作选“King of King”称号

侦探小说研究会“本格推理best100”第1位

入选当年 “这本推理小说真厉害!”top10

全世界推理小说票选“东西推理小说best100”第15位

它,超越了

东野圭吾《放学后》

岛田庄司《占星术杀人魔法》

京极夏彦《姑获鸟之夏》

荣获本格推理作家协会

1975-1994年百大本格推理小说第一名!

这样一本成功冲击各大榜单,并让无数本格推理迷震惊的名作,是一本设定系SF侦探小说——

“墓碑村”周围最近发生了一些怪事,死去的人又站了起来,有的还若无其事地冲到了街上!同时,警方还在调查几起少女失踪案,有传言说是巴里科恩家的次子“死而复生”,犯下了这些残忍案件。

巴里科恩家族世代在“墓碑村”经营墓园,家主史迈利为安排死后事宜,将散布全世界的家人全部叫到宅邸。没想到家人陆续离奇死亡,其中朋克青年格林在死后又睁开了双眼……

警察们忙得焦头烂额,除了抓凶手,他们还想搞明白:如果人能死而复生,那蓄意谋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在故事的开篇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新鲜的设定: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死者复活了,而这些复活的死者并没有什么规律:种族、年龄、性别、死因各异。而死去的人对于自己“活过来”这件事,和生者一样震惊。他们已经不能进食,就算打了防腐剂,身体还是在渐渐腐烂,他们面色苍白,身体冰冷。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活死人”。巴里科恩家族的格林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在那个探讨完死亡意义究竟为何的家族聚会上,他拿着一盒本应该是送给史迈利爷爷的巧克力出了门,回到房间,吃了两颗之后,他死了。

不不不,这不是主角

主角死了之后……该说些什么?

格林再次睁开眼睛时,立刻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他是被人谋杀的吗?不,那盒巧克力本来并不是要给他的。那么,是有人要谋杀他的爷爷吗?不,爷爷已经罹患癌症,时日无多,这时候谋杀爷爷根本没有意义啊。那么……爷爷是想自杀吗?可是如果他是要自杀,又为什么要把巧克力给自己呢?

格林面对着自己已经变成“活死人”的现实。他的当务之急,就是搞明白一件事情——是谁杀了自己?

而在这本来就已混乱不堪的时刻,巴里科恩家族竟然出现了连环杀人案件。

对于一部推理作品来说,这样的设定已经十足吊起读者的胃口——既然死者可以复活,按照常理来说,所谓的“凶杀案件”,也可以由被害人指认出凶手。想想看,那些被人拿刀子捅死的、被人从天台上推下去的人,要是再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肯定马上就能毫不犹豫说出是谁动手的。在这样的设定中,就连阿加莎·克里斯蒂那部经典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最后揭晓凶手时的震撼感恐怕也会消失殆尽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是凶手”好像已经不是小说的重点了,重点恐怕已经转移为“动机为何”。既然是“死者可以复活”的设定,那小说的看点之一,也变成了“死亡的意义究竟为何”。

在《生尸之死》的解密部分,作者完全满足了推理迷对纯正本格推理的渴望——他给出了双重解答:负责探案的警官给出了第一重伪解答,看似完美地解释了“密室推理”;而格林给出的解答,则有着埃勒里·奎因小说中才有的严密逻辑推理,环环相扣,真相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恸哭》的作者贯井德郎在被询问看过最惊讶的小说时毫不犹豫地说出了《生尸之死》,他的最大感慨就是:“以前从未看过这样的作品!”这可能就是这本书最大的迷人之处——通过开篇的陈述,在事件发生的同时不断铺陈自己的价值观并完善设定,以推理小说这种载体,一面展示了此前从未有过的写法,一面探讨了生和死的意义。对于推理小说迷,这是一本任谁读完后都会惊呼其诡计精彩的作品,除此之外,还上升到了某种哲学的探讨——

“人的确失去了永恒的生命,却换来了每个人的差异性。我们不再像细菌那样,每个个体都完全一样,而是有了雌雄之分、男女之别。我是我,你是你,是完全不同的个体。而且,如此迥异的我们相遇、相爱,结合在一起,这些收获绝对可以与不死相匹敌,它们的意义等同于永恒。你懂吗?”

最后,借格林之口说出的那句话也让所有读者不禁在掩卷后微微一笑——

“因为与你相遇,我这奇妙又短暂一生拥有了与永恒等价的意义。

作为推理小说这种,只要打开书就有命案发生的小说种类,读者往往会沉浸在和作者的较量中:“这个新奇的设定我见过没有”“作案手法是否精妙”“诡计能否实施”“杀人背后的动机是否能被我看破”。我们打开书,就是为了见证死。有时候我们却忘了,死亡是什么。而山口雅也却像是完全没有和读者较量比试的念头,他也许只是想让我们多思考一会儿,死亡、生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而他本人对死亡的看法,怕是早就借着史迈利爷爷的话说出来了——

“像我这样,从病床眺望窗外的景色,会非常清楚季节的变换。此刻,我甚至能听得见,染上金黄色的糖枫树叶对灰色墓碑的低语。它在讲述四季循环再生的过程,也诉说了轮回转世的故事。四季的反复转换,必须要以死亡为媒介才能够维持。”

“死亡,是对丰饶来世的一种承诺。”

死亡之后,剩下的是什么,你愿意一探究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