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事
敦煌千古事,苦乐谁心知?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王圆箓
2020-03-20 13:42  浏览:824

“ 敦煌历史上有这么一号人物,或被人唾弃,或被人同情,他是一名道士,号法真,名王圆箓。同情的人认为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保护敦煌,只是迫于时代,成为了民族的替罪羊;唾弃他的人如余秋雨,视他为文化罪人,专门写了《道士塔》来口诛笔伐。

我们无法还原真实的历史,亦无法做出客观的评价,只能将他的故事公之于众,以期唤醒公众对于文物保护和敦煌文化的重视,以及某些历史责任感。”

莫高窟与道士塔

1 王圆箓其人其事

王道士本是湖北麻城人,家中贫苦,前半生四处奔波,为衣为食。

后入肃州为卒,再归道教而离军,辗转半生,于19世纪末至敦煌莫高窟,供奉香火,施教布道。

王圆箓

【功】:

王圆箓吃穿从简,四处奔波,积筹善款,勤勤恳恳清理莫高窟中积攒的沙石,耗费两年时间清理16号洞窟,即藏经洞。他的墓志铭上如此记载:

“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发现洞中经文宝库后,奔波操劳,从找敦煌县令到上书慈禧,不可谓不尽心尽力,只可惜终于是没有得到各级的重视。

直至1910年,经文被卖三年后,清政府终于决定将残余经文运往北京,可惜运送时保存措施简陋,甚至没有专门的箱子来装,因此频频失窃,直至最后所剩无几。

斯坦因在他的《西域考古图记》中这样写:

“他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

【过】:

  • 1907年,以约二百两银子的价格卖给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共计写本、印本等文献古籍二十四箱,佛画,织绣品等五箱。

斯坦因

  • 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用白银五百两买走了写本、印本、经卷、文书、佛画等六千余卷。
  • 1912年,白银三百五十两,卖给了日本的吉川小一郎四百余卷古籍文献。
  • 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用五百两白银再次买走五百七十余件经卷。

2 社会之评价

余秋雨:

  •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书!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大舒心。”

陈寅恪:

  •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

胡适:

  • 王道士一开始并不知道经卷的价值,最初以经卷能够治病为由向附近居民售卖,把经卷烧成灰烬和水让人吞服。

其他:

  •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该把责任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
  • “他是文物的救命恩人,也是春秋笔法下的罪人。”
  • “尽管王道士在发现后不久报告过清政府,清政府却漠然处之。这样单靠王道士一人之力,自然是无法也无能力来保护它的。于是无可避免地也就决定了这批遗书的不祥和悲惨命运。”

正如编者一开始在引文中所说,历史已成往事,而往事无法改变,我们只能痛定思痛,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让我们的民族强大起来,让我们的文化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