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事
此人与鲁迅“齐名”,为何对鲁迅只字不提?晚年他说出了真相
2020-02-22 21:14  浏览:480

民国是一个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时代,却也是一个文采飞扬,大师辈出的时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文化互相碰撞,交织出一场璀璨的文化盛宴,诞生出不计其数的“文化巨人”

大师数量虽多,但毕竟都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彼此之间或是惺惺相惜,或是针锋相对,难免会有所联系,但有两位大师颇为有趣,明明相熟,却彼此装作不认识!

这两位大师就是陈寅恪和鲁迅,鲁迅还好一点,在他的日记和著作中有时还会提到陈寅恪,陈寅恪却是有趣,对鲁迅只字不提,仿佛从来都不认识这个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简单的了解一下两位大师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头衔众多,才情满满,堪称“百年难得一遇”,他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别的教授讲课下面坐的都是学生,陈寅恪讲课下面坐的都是教授,当时在清华任文学院长的冯友兰教授是其直系领导,却对陈寅恪的才华佩服的“五体投地”,据《陈寅恪传》所载: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先生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评价陈寅恪: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鲁迅我们不用过多介绍,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鲁迅的大名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连伟大领袖都赞扬他“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最真实的写照,面对劳苦大众,他总是温和有礼,关怀备至,面对腐朽封建势力,他总是“横眉冷对”,以笔为戈,发动猛烈的批判!

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人其实渊源颇深,了解鲁迅的人都知道鲁迅心直口快,言辞犀利,只要看不惯的就会破口大骂,哪怕那个人身居高位,哪怕他是鲁迅的好友恩人,但鲁迅终其一生,都没有骂过陈寅恪,反而对其推崇备至!

二人的渊源来自两年的同窗时光

1902年,陈寅恪随兄长陈衡恪东渡日本,同船的就有鲁迅,三人到日本后就读于同一所学校,而且陈寅恪和鲁迅还被分到了同一个寝室。

身处异国他乡的鲁迅和陈寅恪关系极好,形影不离,一起度过了两年的同窗生涯,直到鲁迅弃医从文,陈寅恪因足疾回国,两人才断了联系。

学生时代的友谊最为珍贵,“一起同过窗”更是位列“人生三大铁”之一,因此鲁迅和陈寅恪的渊源颇深,鲁迅就职于教育部时两人也多有联系,那后来两人为何又形同陌路了呢?尤其是陈寅恪,对鲁迅为何只字不提!

晚年的陈寅恪对此做过解释:

据陈寅恪所述,他之所以绝口不提鲁迅,是因为害怕成为鲁迅所说的“谬托知己”之人,鲁迅曾在《忆韦素园君》一文中辛辣地讽刺道:“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

说白了,陈寅恪是怕别人说他攀附鲁迅,趋炎附势,假借鲁迅之名自抬身价,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叫“蹭热点”。不知大家对陈寅恪的这个解释怎么看,我反正是不信!

鲁迅固然名声震天,陈寅恪却也不妨多让,两人作为同时代的大师,在文学上的成就不相上下,哪里存在谁攀附谁,谁借谁的势!所以陈寅恪所说的害怕成为“谬托知己”之人完全是自谦之词,或者是敷衍之词。

真实的原因应该是两人的“气场”不合

这其实从两人研究的方向就能看出端倪,陈寅恪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整日与史学典籍等“死物”打交道,因而性格沉稳内向,内敛含蓄,就如一个谦谦君子一般儒雅温和,而鲁迅是民主战士,是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他的思想激进,他的性格火爆,总是直眉瞪眼,言辞犀利,遇见不平事总要挺身而出,就像一个随时准备战斗的勇士!

鲁迅和陈寅恪完全是两个极端,一冷一热,气场完全不同,这样的两个人可能会彼此惺惺相惜,可能会被对方的才华所折服,却不太可能成为知己好友,这才是陈寅恪不提鲁迅的根本原因!你觉得呢?

小结: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脾气秉性各有不同,有些人即使互相欣赏,互相折服,也会因为气场不同而愈行愈远,鲁迅和陈寅恪就是这样的两个人,他们的性格和处世之道相差太多,小时候尚不明显,两人还能以好友相处。

但随着两人的成长,尤其是两人都功成名就后,这种差别就越来越明显了,两个人自然就越行越远了!

但这并不影响两人都成为“顶尖大师”,更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

参考资料:《忆韦素园君》《陈寅恪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