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资讯
报告_拥抱特斯拉,汽车电子产业链的全新蓝海
2020-02-21 16:54  浏览:980

来源 |太平洋证券(王凌涛、沈钱)

一、定调,Model 3 或成新能源车起跑发令枪

自2008年Roadster问世至今,特斯拉已经发布四款Model系列车型,2013年发布Model S之后,交付量逐年增长,尤其是在2018年起售价3.5万美元的Model 3上市之后,更是迎来了相当高速的成长态势,整体交付量从2017年的10.3万辆增长至2019年36.8万辆,年复合增长高达89%。

(一)Model 3 热销原因分析

Model 3之所以能够成为特斯拉第一款热销车型受到多重因素叠加影响:

价格趋于“大众”化:特斯拉2008年发布的Roadster定位新能源超跑,起售价11万美元,该定价使得大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当然,在使用这款高性能电动跑车成功为公司打响品牌知名度并完成纯电动系统的测试之后,特斯拉开始切入轿车和SUV市场,于2013年和2015年分别推出Model S和Model X,起售价分别为5.7万和8万美元。为了进一步进行市场下沉,2016年,公司使用与Model S相同的制造技术开发出更为“大众化”的轿车—Model 3,起售价3.5万美元,仅是Model S价格的60%。

与其他品牌的车型比较具备高性价比:虽然与Model S相比,Model 3在续航里程、最高车速、百公里加速等各项关键性能参数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弱化,但却几乎不输市场上其他主流品牌的中高端新能源车(如奥迪E-tron、宝马X1和奔驰EQC等),而在价格方面则具备较强的优势。

用户审美和驾驶体验的培养开始显现成效:对于具备产业革新的产品形态而言,经历几代产品的积淀属于情理之中的情况,大部分用户对颠覆性的产品不管在审美亦或是功能使用体验上总是需要经历适应过程,特斯拉通过Roadster、Model S和X,使得用户在审美以及对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概念的理解方面不断获得积累,当Model 3上市时,之前积累的成效开始显现。

供应商批量生产和交付能力逐渐成熟:同样的,对于上游供应商而言,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新的产品形态出现之后往往需要工艺学习和理解的过程,特别是对安全性能把控极为严格的汽车供应链而言,供应商的成长尤为重要,当供应商批量生产和交付能力足够成熟之后,方才可以配合下游品牌厂商开始大规模出货。

对于用户和供应商的培育,是很多消费类产品都需要经历的过程,而当新产品在外观、功用等方面创新的市场接受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则有望迎来较好的出货量增长,这方面iPhone和iPad便是较好的例子,经过前几代iPhone沉淀,2010年发布的iPhone 4不仅成功带动了苹果手机的整体出货量,也间接定义了第一代智能手机的规格,从行业层面推动智能手机的快速流行和渗透加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Model 3有望与iPhone 4相仿,成为新能源电动车进化史上里程碑式的产品,加速整个电动车市场的进化并提升渗透率。

(二)特斯拉后续成长展望

目前,特斯拉在美国汽车市场中已经取得了较为优异的表现,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销量前十的新能源车型中,Model 3、Model X和Model S分列一、二、五位,其中尤其是Model 3的销量,达到6.77万辆,而第三位的丰田普锐斯Prime的销量仅8605辆。而在2019年1月-11月美国中小型豪华车市场中,Model 3亦以21%的市场份额占据榜首,进一步深挖美国市场以及开拓海外市场,是特斯拉未来成长的关键。

通过控制成本实现售价进一步下探:2020年1月3日,特斯拉宣布将国产Model 3的基础售价从35.58万元调降至29.91万元,进一步加强了Model 3的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了市场对2020年特斯拉出货量的预期。目前Model 3的零部件国产化率仍具备提升空间,而国产零部件渗透率的提升以及中国工厂开工后带来的人工费用成本的下行,意味着Model 3以及即将出货的Model Y仍具备进一步降低售价的可能性,这是特斯拉未来出货量提升的必要前提之一。

补全产品系列,深挖美国市场。如上文提及,特斯拉目前在售的四款车型分别定为豪华超跑、豪华轿车、豪华SUV和中高端轿车, 2019年3月特斯拉发布定位中高端SUV市场的Model Y,2019年11月,特斯拉发布全球首款电动皮卡CyberTruck,这两款车型是对特斯拉现有出货车型的定位市场的补齐,根据对2019年美国销量Top 10的车型分析,3款皮卡、4款SUV、3款轿车,尤为重要的是,销量前三的车型均为皮卡,整体销量远超SUV和轿车,因此,开发中高端SUV和皮卡市场是特斯拉继续深挖美国本土市场的关键。

产能全球布局,开拓海外市场。2019年,在美国的新能源车市场中,特斯拉的销量一骑绝尘,相反的,在中国市场,特斯拉的销售量占整体新能源电动车的销量比例还较低,根据中汽协的统计尚不到4%。因此,2020年之后,特斯拉的销售表现,将大幅依赖其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尤其是已经投产并且交付的中国本土市场。目前,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拥有5座汽车工厂,其中一家工厂用于生产制造动力电池、Powerwall和Powerback,其余四家均是整车组装厂,分别位于美国加州、荷兰、德国和中国。全球化的产能布局,有望助力特斯拉打开美国以外的市场,迎来更好的成长。

此外,2020年1月7日中国工厂还启动了国产Model Y项目,根据中汽协统计,我国的汽车市场中,SUV占据43%的市场销量份额,在2019年中国市场销量Top 10的车型中,SUV占据两款,因此,Model Y中国项目的启动,有望对后续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带来积极的影响。

正如前文所述,特斯拉在中国区销售价进一步下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进一步控制零部件生产成本,而提升零部件的本土化率是极为关键的所在,特斯拉整车可以大致分为三电系统、汽车电子和车身底盘内外饰,车身底盘内外饰的参与者主要以传统车企的供应商为主,是目前特斯拉国产化供应链的主要集中环节,对于国内的电子产业链而言,参与机会主要集中在三电系统和汽车电子,下文我们将分别讨论各个环节中目前国内已参与的玩家以及潜在参与者。

二、汽车电子:智能终端产业链的全新蓝海

近年来部分消费电子企业为了尝试新的增量可能,同时也为了减少智能终端对自身盈利波动性的影响,国内供应链开始寻找“第二出海口”。特斯拉为降低自身制造成本,采用类似于智能终端的模块化设计方式与全新布线架构,以及在整车零件中电子件应用大比例的提升,使其供应链与智能终端供应链高度吻合,而其销售量的快速飞跃又带动了其他后进新能源车品牌的争相效仿,以上相互促进的正面因素使特斯拉成为与国内智能终端供应链在发展的共同诉求上得以匹配,而上海厂的建立,更是大幅推进并加速了这一匹配的本地化进程。此外,尽早切入特斯拉供应链还可以依托特斯拉的示范效应,有效减少在其他品牌的验证与导入周期,这与苹果供应链在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地位是相仿的。

(一)中控显示:车载电子之灵魂

1、车载中控显示屏的发展趋势

中控显示,作为最直接以及重要的人机交互端口,是车载电子的灵魂部件,同时也是特斯拉这类行业新势力企业在操控体验与效果等方面与其他传统车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起初,车载显示主要应用于仪表盘和中控台的数据显示,随着整车厂在汽车内饰和人机交互等消费者能够直接感知的方面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以及车联网和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同时契合在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市场相继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面板厂商寻求新的下游突破口的诉求,各类以车载显示为载体的功能不断被集成至汽车中,如将车窗按钮换成触控操作、增加后排娱乐系统等。

特斯拉对中控屏的影响以及行业的示范效应。特斯拉在2012年推出的Model S中引入了一块17寸的竖屏中控屏和玻璃盖板,均属于行业首例,在特斯拉的引领下,车载中控屏正在高度还原智能手机屏幕的发展路径,当然,出于安全考虑,汽车行业对零部件的品质把控相对更为严苛,产品的认证周期也较长,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已经切入供应链的企业能够获得的订单亦相对比较稳定。

(1)大屏化:Model S搭载17寸中控屏,Model 3的中控屏在尺寸上虽略有减小,仅15寸,但由于采用横屏模式,在视觉感官上反而有所增大,整体而言,Model S引领了新能源车中控显示屏往大屏化发展的趋势,甚至连传统的豪华型轿车也开始在中控屏的尺寸上下功夫,目前已有多款车型的中控屏尺寸超过10寸,2018年北美CES上,拜腾更是推出了搭载48寸中控屏的M-Byte,中国产业信息的预测显示,全球7寸以上中控屏的出货量均有望迎来不同程度的持续增长。

(2)触控与实体按键之争完全可以通过设计改良实现进化。汽车的中控区域一直是人机交互的核心地带,在传统汽车上这一交互功能往往由功能明确定义的按键组合来完成,在近年来推出的新兴汽车品牌中,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选择则是以大尺寸触控屏上的软体显示来实现交互。这一功能面世后便遭到来自于传统“按键流”的强烈吐槽,其根因无怪乎安全,但本质其实是操作习惯,以及用户在操作过程中所能体会到的感官反馈。

细究汽车领域按键与触控之争,主要论点有二:①操作的简洁与便利直接;以及②触碰后的非视觉反馈方式。对于前者,其实目前汽车中控屏的设计和触控区域醒目且明显,而且其用途大部分集中在娱乐、信息和空调类,这些用途与直接车辆驾驶无关,且操作步骤简单直接,可以避免长久操作与选择,对于后者,可以通过引入语音等新型的人车交互模式来妥善解决。而反观按键方式,虽然拥有较好的接触反馈,但是拥挤的中控按键其实同样操作不便且会导致驾驶者操作过程中的视线分离。事实证明,最近几年通过迭代改良后的车载触控屏的交互体验已经大为简化,操作感也有不错的提升。

更为深远的是,电动车的最终阶段是自动驾驶,在自动探寻以及驾驶辅助方面的进阶会持续推进,现在大部分操作者感受到大尺寸中控屏的核心优点只是导航更加直观醒目,但实际上,未来在各种辅助类信息,譬如路况、天气、路径选择、导航附加条件、与其他APP信息交互(微信或其他通信软件发来的地址等信息的调用)、智能化控制与车载物联网的应用中后续可延展可深化的应用模式还有很多,这些因素都使得触控形式的大尺寸中控甚至于前置仪表盘成为人机互动的必然选择。

(3)玻璃盖板制程的快速渗透:较高的工艺技术要求是核心价值保障。与塑料盖板相比,玻璃具备更好的透光性,能使得显示画面的效果更佳清晰和逼真,同时,拥有更好的触控手感,在解决了诸如安全性(撞击下不破碎)、防反光、防眩光和曲面设计等痛点之后,对于追求内饰美观度的高端车而言,玻璃显然是更优的选择。目前来看,中控屏由于显示效果的要求,高端玻璃的使用普及率已经相当高,在前视仪表盘等领域,除了类似于中控的透光显示效果外,还要求能防眩光、不易因光学影响不同角度的视觉效果,这对于其盖板玻璃的制程就提出了很多新的工艺要求,2018-2019年在手机背板中引入的磨砂等工艺制程原本就是在车载上有应用和开发的技术,这足以说明车载玻璃的工艺处理是居于行业前列的,同时也彰显了车用盖板玻璃的核心价值。

将车载中控屏与智能手机类比的话,苹果在初代iPhone中引入玻璃盖板,引领了整个智能手机玻璃盖板的进化与发展,现在智能手机绝大多数都使用玻璃盖板,从这个维度考虑,特斯拉虽然不是独家在中控与前视控制台使用玻璃的,但其快速增长的市场份额以及冲击性的整体操控平台的显示效果(超大14寸面积的屏幕,高透且防眩光的耐磨玻璃制程)为其他汽车品牌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显然会直接推动汽车人机控制面板上的玻璃使用比率,随着时光的推移,用量的趋势化提升,这一比重不容忽视。

(二)摄像市场成长新机遇

1、车载摄像头:先进辅助驾驶系统之眼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s, ADAS)主要利用安装在车上的各类传感器(摄像头、雷达、超音波传感器等)感应周围环境,收集数据从而进行物体的辨识、侦测和追踪,ADAS助益驾驶者预先察觉危险、增加汽车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ADAS是自动驾驶的前提之一。

目前,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新增汽车ADAS的配置比率已相对较高,而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渗透率仍相对较低,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测算,我国ADAS的渗透率仅在2%-5%。但目前,汽车内部有大量电子装置,汽车的娱乐和信息性不断增强,在此情况下,驾驶者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此作为提升驾驶安全性的智能辅助功能系统,ADAS渗透率不断提升是较为明确的趋势,据预测,我国ADAS市场增长速度有望超过40%,预计今年将达到788亿元。

ADAS实现辅助功能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感知、判断和执行,目前,用于判断环节的系统主要由Mobileye、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垄断,且认证周期较长,国内的企业较难实现突破,而在用于感知和执行的各类传感器领域,国内企业则有望相对较早地实现切入。

在特斯拉ADAS涉及的各个领域中,摄像头是国内具备成熟、完整产业链,且最早实现突破的环节。当然,车载摄像头除了用于ADAS系统之外,还被用于倒车影像、360环视系统。与智能手机摄像头类似,车载摄像头主要由CIS芯片和镜头组成,不同的是,车载CIS芯片的像素与手机CIS芯片相比较低,而车载镜头—特别是用于ADAS系统的车载镜头—对于产品质量和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镜片材质一般使用相对不容易老化、高温适应能力相对较强的玻璃。

目前,车载是摄像头产品的第二大下游应用市场,而随着ADAS渗透率的不断提升,车载摄像头市场有望迎来进一步成长。据IHS预测,2020年全球车载摄像头出货量有望超过8000万颗,StrategyAnalytic对2020年车载摄像头的需求量预测则更为乐观,预计突破1.1亿颗。

(三)PCB&FPC:不会缺席的电子化骨骼网络

汽车电子化率稳步提升,带动车载PCB市场持续成长。PCB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多个系统中,如动力系统,照明系统,车载显示系统及ECM电子控制系统等,在不同的系统中,对PCB的层数、可靠性等要求并不一致,因此,对于车载PCB而言,量大价低的产品和高可靠性(高价值量)的产品需求并存,如在仪表盘、车用音响等系统中,较多使用层数较低的普通硬板,而在引擎室等高温环境中,则需要考虑所用PCB板的高温可靠性以及散热能力,在高频高速传输的场景中(如用于ADAS的毫米波雷达),则需要使用高频高速PCB板,整体而言,新能源乘用车的单车PCB用量约2~3平米(若考虑到安装时的边角料损耗,更是有望达到3~4平米),大巴等商用车的需求面积则更大。

未来,随着汽车电子化率的不断提升,新能源车的日益普及,以及高端板卡用量增加,车载PCB的市场有望迎来较好的成长契机,据Prismark预测,2020年,全球车载PCB的产值有望达到96亿美元。

车用PFC:简化模组间的“桥梁”,需求大量浮现。由于整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功能模块不断增加,汽车内的芯片和电子元器件亦不断增加,车内不同功能模块之间的连接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此情况下,过多使用线束进行连接会较难避免不同线束之间相互缠绕等问题出现,带来不必要的不安全性,因此,布局规整、结构紧凑的车用FPC的需求大量浮现。

FPC在电动汽车中的适用场景较多,包括动力电池系统、车载照明系统、车载显示系统等,与硬板类似,不同系统中使用的FPC性能要求亦不相同,但整体而言,汽车电子化率的提升将带动车载FPC市场的成长。

车载PCB&FPC需求多元化,不同技术实力的公司均有受益可能性。由于车载PCB在性能方面的诉求较为多元化,因此任何技术实力的PCB企业均具备参与可能性,而由于汽车领域对供应商认证壁垒较高、周期较长,已经具备客户储备或者现有汽车产品收入较高的PCB企业有望成为第一批受益行业成长的玩家,硬板方面,建议关注已经供货博世、捷普打入特斯拉供应链的世运电路、汽车板收入占比超过20%的沪电股份、积极布局车载高功率PCB板且汽车板收入占比超过10%的博敏电子。软板方面,则建议关注全球FPC龙头鹏鼎控股以及收购了苹果核心软板供应商MFlex的东山精密。

(四)车载功率半导体高强度化

功率半导体的主要用途是改变电压和功率,从而提升电压和电流的稳定性,主要的应用场景包括家电、光伏风电和新能源车等。按器件控制特性分类,功率半导体可以分为不可控型、半控型和全控型三类,其中不可控型主要为各类功率二极管,半控型主要包括晶闸管(SCR)和派生器件,全控性则包括BJT、GTO、功率MOSFET、IGBT等。随着电力电子变换器容量等级的不断增长,全控型器件(特别是MOSEFT和IGBT)的渗透率正不断提升。

新能源车中对DC-AC逆变器、变压器、换流器等器件模块有较高需求,这些器件模块是IGBT、MOSFET和二极管的主要应用场景,因此,新能源车对功率半导体的需求较为旺盛。据英飞凌统计,纯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上单车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价值量为265美元,是传统燃油汽车的15倍。随着新能源车销量的不断增长以及汽车电子化率的提升,车载功率半导体市场有望持续扩张。据Yole预测,新能源车(EV+HEV)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有望从2018年的11.98亿美元增长至37.6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21%。

在电池密度无法有效大幅提升、电池容量提升遭遇瓶颈的情况下,如何节省行车时的耗能、有效提升电动车的续航能力成为新能源车品牌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看,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SiC)器件替代硅基器件是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特斯拉是率先且目前唯一使用SiC器件的电动车厂商(汽车产业专家在拆解Model 3之后发现,Model 3已经在其转换器装置设计上采用SiC基底),而这亦是特斯拉在电源、动力、操控等方面表现优于其他电动车品牌的根因,鉴于特斯拉在电动车领域的风向标地位以及SiC器件在提升电动车多项性能方面明确显著的助益,其余电动车品牌后续的跟进显然会变得更为积极,车载SiC器件市场有望迎来高成长,据Yole预测,全球SiC器件市场有望从2018年的4.2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9.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29%,其中,车载SiC器件市场有望从2018年的1.13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9.4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42.5%。

目前功率半导体领域(特别是SiC器件)的参与者主要以Infineon、Cree、罗姆、意法半导体等国外半导体巨头为主,A股上市公司中,建议关注具备车规级IGBT芯片封装能力且与Infineon等国际SiC芯片供应商已有合作的斯达半导、即将登陆科创板的功率器件龙头华润微、通过收购成熟的安世半导体进入行业领域的闻泰科技、SiC器件制造商三安光电、以及前道材料与工艺处理相关的天通股份等。

资料 | 需要原报告请加微13636581676,备注汽车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