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事
推举_秘密_懿旨_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发展与变革
2019-11-11 18:05  浏览:387

关于清朝皇位的继承,历来都有很多争议性事件,比如多尔衮为情所惑放弃皇位让顺治继位,雍正篡改诏书“十四子”“于四子”等等很多经不起推敲的民间传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满清前中期的皇位交接过程中,有很多制度上的漏洞及疑点,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朝皇位(汗位)继承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汗位(皇位)推选制度

(一)早期的八旗议政与汗位推选制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正式称汗,定国号“大金”,定都赫图阿拉。在他征服女真各部的过程中,我们熟悉的八旗制度被逐渐的建立,这是一种典型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政治制度,每个旗的旗主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侄,即八和硕贝勒。在八旗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旗与旗之间的利益是平均分配的,互相间没有统属关系,只对清太祖努尔哈赤服从。在这个时期,军事民主制对其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

天命七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谕令八旗旗主贝勒共议国政。他明确表示,在他之后要实行八王共治国政制度。但实际上天命至天聪这一时期,议政的人员不止八旗旗主,还有宗室贵族及八旗中的五大臣、固山额真等等。

努尔哈赤像

(二)通过推选继位的皇太极

清太祖努尔哈赤还在世的时候,曾设立四大贝勒,即他的四个子侄: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努尔哈赤“命四大贝勒按月分直,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因此四大贝勒在后金政权中实力非常的高。

在四大贝勒中,皇太极行事沉稳老练,聪慧机敏,同时能熟练说汉语,所以,清太祖努尔哈赤更青睐于四贝勒皇太极继承汗位。1626年,天命十一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虽然他本人属意皇太极继承汗位,但仍需要执行汗位推选这一制度。同年九月,在大贝勒代善的支持推举下,皇太极继位。在皇太极继位初期,是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皇太极虽然是大汗,仍处处掣肘,于是他通过各种手段将其他三大贝勒的权势逐渐的削弱。1636年,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正式称帝,定国号大清,并且改为元崇德。这也标志着清朝皇权的诞生。

皇太极像

(三)顺治帝福临继位

1643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月,皇太极突然驾崩,由于他生前未立储嗣,对新的建储制度也未进行设立,这迫使得汗位推选制再度实施。这次皇位的交接在一定程度上给皇位传承制度加入了新的内容,使得汗位推选制度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在皇太极死后,最为有力的两个继承人分别是他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以及他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两个人之间对皇位的争夺十分激烈,眼看就要擦枪走火,新生的满清政权即将陷入分裂。在多尔衮老谋深算之下,双方进行了政治妥协,都不继承皇位,而是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多尔衮谋得了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的职位,在这起中,我们福临的生母,熟知的孝庄太后居功甚伟。

(四)汗位(皇位)推选制向嫡长子继承制的过渡——康熙帝玄烨继位

顺治皇帝是满清入关统一全国的第一位皇帝,他本人能力还算比较出众(也有他母亲的功劳)。在准直帝执政时期,逐渐削弱了八旗旗主与王公贝勒的权势,因此变数太多、不利于稳定团结的汗位推选制也就此终结。1661年,顺治十八年,年仅24岁的顺治帝因感染天花去世,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承继大统。这次皇位的继承,是以顺治皇帝个人意志选择的继承人,也是清朝的第一次成功案例,标志着满清逐渐抛弃了原始部落的汗位(皇位)推举制,转而向汉族封建王朝一贯执行的嫡长继承制过渡。

康熙像

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

(一)两废太子

嫡长子皇位继承是在康熙朝实施的制度,始于1675年,康熙十四年末,皇次子胤礽被立为太子;止于1712年,五十一年十月,胤礽第二次也是彻底被废黜,共有三十七年的历史。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废黜胤礽,转年复立为太子。康熙五十一年十月,胤礽在第二次被废黜,政治生命彻底结束,自此被软禁在紫禁城咸安宫内。

(二)雍正帝继位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关于皇四子胤禛继位的传说谣言,大家都听过很多,雍正究竟是正常继位还是篡改遗诏我们目前不得而知。康熙帝虽然想实施秘密的建储制度,但由于相关史料不全,我们目前看到康熙的传位诏书,即“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云云,很大概率是雍正即位后自己弄出来的,因为我国古代有这种新君继位代为颁布先帝遗诏的惯例,毕竟很多皇帝并不能正视自己的死亡,还有很多病入膏肓根本说话都费劲了。目前海峡两岸的康熙遗诏的满文部分的继位人描述部分缺失,两份满文遗诏缺失的部位也在同一位置,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康熙遗诏

三、秘密建储制度

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有两个阶段,一个是政策的创新,一个是制度的创新,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经过近一百年的摸索、创新,对其进行了不断的完善,使得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最终完成了改革和创新。康熙皇帝首先实现了政策的创新,经过雍正皇帝的完善,到了乾隆皇帝完成了制度的创新,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对秘密建储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从而完成了制度创新的过渡。

这里所说的建储制度创新,其实就是对皇位传承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延续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将常规打破,建储使用的是新的方式和规则,在实际当中被成功的落实。可以说,秘密建储制度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建储制度而言,是一大改革和创新。

秘密建储制度它是在封建社会晚期而诞生,以本质的角度来讲,它依然是沿袭王朝最高权力子孙后代皇位的传承,更是统治国家的工具,和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没有太大的区别。秘密建储制度有着自身的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皇储身份不是公开性的,和其他皇子相比,在教育、参政等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使得皇储培养等方面造成一定的限制等。

乾隆像

四、懿旨确立嗣君

到了晚清时期,即1840年后,中国逐渐的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决策权也只是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秘密建储制度也画上了句号。1862年-1908年,自同治元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朝大权,历经四十七年。在此期间,慈禧懿旨确立两代嗣君,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但皇权始终在慈禧手中,皇位的传承并没有太多意义,使得皇位的传承和皇权的传承长期分离。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皇位继承中独有的一种制度,这种落后与创新并存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满清后期任人欺凌的局面。当然,在这些皇位继承过程中,流传出了许多诸如“九子夺嫡”的精彩故事,直到今天仍为人津津乐道。

我不编造故事,我只是历史的搬运工。关注我的ID:大黄扯点历史,不断更新原创文章,期待与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