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搜狐汽车周航
[搜狐汽车·黑客] 新冠疫情爆发,抗疫一线的成果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做好防护也是每个人的当务之急。于是,此前大家并未特别关注的N95口罩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一跃成为了爆款。随后,一些车企扎堆发布了旗下N95防护级别的汽车,掀起了一波讨论的热潮……
这是确有其事还是博取眼球?其实我们在本周二的直播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借疫情热度的N95汽车,都是噱头。错过直播的朋友们不必担心,关于为什么有此结论?本文咱们就来好好梳理一番。
[·“擦边球”式的借势营销·]
这波借势营销的所有车企,一律没有在海报或是文字描述里标明新冠状病毒,毕竟连钟南山院士等抗疫专家都没说过,有能防护新冠病毒效果达到95%以上的装备。N95口罩只是防护效果最好,却也没敢夸下如此海口,而且口罩的N95级别还有适用于不同场景的细分产品。
关于N95口罩,我们咨询了做医疗器材的专业人士。他表示这个名词是一个“递进”关系:首先,口罩是对口、鼻两大人体呼吸系统终端最直接的保护,这个先天优势是大前提。
其次,才涉及N95的概念,市面上的N95口罩主要有三类,分别对应医用、防雾霾以及工业防护。这其中,医用N95级别口罩防护新冠病毒的效果最佳,可在近距离面对患者时使用,能阻挡大部分带有病毒的飞沫进入呼吸道,是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必备医疗物资。
早在2月2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医用防护口罩的要求更高一些,不光是防护的性能,在生产环境(十万级无尘车间)和企业资质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也就是说:直接防护口、鼻,目前效果最佳,且生产环境有严格要求的医用N95口罩,对于新冠病毒的阻挡是“大部分”。那么汽车呢?要看最关键的空调滤芯。
疫情之下,不同专家给出的防疫办法中几乎都提到了通风,打开车窗甚至是车门自然是通风最直截了当的办法,但这个状态下就没有防护和过滤效果了。车门与车窗全部关闭,空调滤芯则要承担平衡通风与过滤、防护之间矛盾的绝大部分工作。
参照上文的三点来看汽车的空调滤芯:
第一,作用无法直达口、鼻两人体的呼吸器官。
第二,效果与家里用的净化器、新风系统没有本质差异,都是通过静电吸附、负离子灭菌、臭氧过滤等方式循环过滤,只相当于民用级别,达不到医用的水平。
第三,我们对相关企业咨询得到的反馈是:汽车空调滤芯生产环境的无尘级别,达不到十万级无尘车间的水平。另外,汽车确实有高于民用级别的“车规级”标准,主要涉及电子元器件安全、零配件抗极端温度的能力等方面,但不包含空调滤芯以及空调系统。
注:汽车空调滤芯出自车企背后的供应商,博世、马勒等品牌的产品,大家在电商平台一搜便知,再上一级的材料(过滤介质)主要集中在科德宝和曼胡默尔两家企业。
[·宣传内容本身没毛病 但全是“送分题”·]
打破第一印象或者说惯性思维,细看车企这波“擦边球”的内容,其实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如一小时的灭菌率大于85%,对直径0.5-5微米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可达95%以上,近期宣传涉及的车型全都是实事求是的、没夸大其词。
但这只是“送分题”,其它装备了主流空调滤芯、空调相关过滤功能的车型都能实现,这是我们采访空气质量检测权威机构专家得出的反馈。
他还表示:病毒进入到车里了,什么空调都没戏,这是汽车空调“防外、不防里”,单向、被动的先天机制。所以说,应对新冠病毒是现阶段没有人能答出来的“超纲题”。
换个角度来看,这波N95汽车营销只涉及几个自主品牌,而欧、美、日、韩的合资和进口全品牌算上,大部分都没有发声。老牌的国际品牌技术都达不到吗?车价贵了几倍的豪华车型在空调方面反而落后?怎么看都不符合商品的规律和人们的认知。
回到营销方案的具体内容……
先说灭菌,这对于新冠病毒根本就是无稽之谈。首先,病毒和细菌是两个东西想必大家都所有耳闻,用最简单的描述来区分二者:病毒全是对人有害的,细菌有坏的、也有益生菌、乳酸菌等好的。灭菌和杀毒是两回事,与此次的新冠病毒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套用一句网友的戏言:汽车空调要是能把新冠给灭了,那还要研究特效药的专家和一线的医护人员干什么呀?
接着说过滤,这方面我们搜狐健康频道同事给出了专业解释(注:1微米=1000纳米):上文提到的直径0.5-5微米换算下来等于500-5000纳米,其中包含大家熟悉的pm2.5,即直径2.5微米(2500纳米)以下悬浮颗粒。而新冠状病毒单体是百纳米级别的(80-120纳米),一个汽车空调滤芯无法防护的级别,处于国际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标准中,最容易穿透的100-300纳米区间。
虽然新冠病毒传播需要飞沫等载体,颗粒物直径会随之增加到700-800纳米级别,进入到主流汽车空调发挥过滤作用的区间,但效果如何并没有权威、专业的测试进行验证,哪个车主都不想当“小白鼠”。
说到权威、专业的验证,此前天津华诚认证中心自称发布的“国内首个达到N95级别的汽车空调滤清器过滤效果分级认证”,遭到了广泛的质疑。这其中,上文提到的汽车空调滤芯材料(过滤介质)供应商认为,这是在误导民众,并给出了有理有据、深受大家认可的看法,详见以下内容。
首先,该认证使用的测试介质是A2矿物质粉尘,替换了氯化钠气溶胶(口罩测试的介质),这个新冠病毒的关键传播媒介,属于偷梁换柱、错误引导。
其次,用A2矿物质粉尘的过滤效率为95%,用氯化钠气溶胶测试只能达到70%左右,实际防护效果相比宣传的“N95级”相距甚远,完全达不到防护病毒的功效。
[·汽车空调滤芯的三大瓶颈·]
上文通过汽车空调滤芯与N95级别口罩的对比,以及防护、过滤新冠病毒达不到N95的问题根源,论证了N95汽车的不靠谱。那么问题出在哪了?源于汽车空调滤芯的三大瓶颈。
第一是材料,还是前文提到的科德宝以及曼胡默尔,汽车空调滤芯的过滤介质主要来自这两家企业,导致所有车企源头的用料都差不多,想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需要材料基础科学进步,而且还得能够控制成本实现商业化。
即便现在材料已经在实验室里研制出来了,到大批量产、装车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方面,吉利投资3.7亿元人民币,加速推进研发健康汽车、IAPS智能空气净化系统,就是从侧面对N95汽车现状一个有力的回应。
吉利这个“不是已经有了N95汽车了,而是投入高成本研发相关技术”的做法,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想来大家对此也是认可的。但矛盾的是,吉利集团的电动车品牌几何汽车在本周二我们的直播期间,发布了拿到上文天津华诚“不靠谱认证”的“首个CN95标准汽车”,我们直播一开始“吹”完吉利,瞬间就被“打脸”了。
第二是面积,这其实是一个数学问题。如果把空调滤芯的面积看作“分子”,整车大小是“分母”,那么二者的“比值”就是过滤效率。在不同车辆内部封闭空间没有太大的差距的情况下,“分子”大了、“比值”自然更大。
这种“分子”大的案例,最典型的就是特斯拉前几年发布的生化防御模中,空调滤芯的面积接近普通车的10倍之多,过滤效率优势明显。即便如此,特斯拉也没有站出来说能够防护新冠病毒。
第三是过滤效率,只是与第二点的方向不同。国际上有很多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滤芯以及空气净化器的设备的,正是前文提到的HEPA标准,即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分级。常用的汽车滤芯处于H11-H13,数字越大代表单次过滤的效率越高,那H50甚至是100级别是不是就能防护新冠病毒了?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过滤最终要看的是整体效率,这与单次效率和空气循环效率有关,但这二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举个直观的例子,一个人带3层口罩,单次过滤要比戴一层的更好,而更多口罩的阻力会降低进入口鼻的空气量,影响到通过空气流通、循环来调节空气的效果。单次过滤效率高而不透风可不行,需要平衡过滤空气的阻力和换气量之间的矛盾。
当然了,汽车空调滤芯的单次效率较高的情况下,想要保证整体效率,加大空调的风量也是可以的办法,但这又涉及到了噪音的问题,即3层口罩必然伴随着大口喘粗气的声音。试想一下,用车内没法听歌,乘客沟通全靠吼、累了发微信等,来换取较高的过滤效果,这谁受得了呀。
[·接近N95汽车“伪命题”的负压救护车·]
N95汽车是“伪命题”,即便是疫情期间多次出现在新闻中负压救护车,也没有能达到N95级别的相关论证,只是有着现阶段最好的效果。车内形成负压即向车外抽出空气,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汽车天窗翘起的状态,可抽离车内的烟味等达到换气效果,但这是被动的。
负压救护车通过主动的设备能够大幅提升效果,病人位于救护车内部的负压区域,呼出带有病毒的气体、气溶胶会被抽走,经过消毒处理后将无害的气体排除车外。
[·紫外线消毒灯是汽车杀毒的利器?·]
紫外线消毒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很多医院病房都在用,专家也说这个能杀灭新冠病毒,这似乎成为了一个汽车改装的新方向。不过从车企和做汽车后装市场从业人员的反馈来看:紫外线消毒灯出现在救护车里面,倒还能理解,用在普通车里就不太合适了。
“不合适”主要有两方面。首先,紫外线消毒灯工作的区域,人是不能身处其中的,会对人体带来伤害,而消毒结束之后开关车门的风险在所难免。其次,医院以及医疗机构使用的紫外线消毒灯都是220V的,车载12V效果方面弱化之后,能否杀灭新冠病毒、需要多长时间等等问题,专家没说呀。
[·“电”是汽车空调远期目标的掣肘·]
1月份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核心技术论坛上,有专家提出了一个未来愿景:汽车车内部空间将成为一个封闭的小型气候带。而技术方面的掣肘,一方面是前文提到的空气滤芯三大瓶颈,另一方面则来自汽车用了几十年的12V电瓶。
更大功率是更高效的空调系统的条件之一。功率大家中学物理课都学过,主要取决于电压和电流,电流主要看线缆的粗细,车就那么大的零配件布局空间,加粗线缆的升级潜力不大,那就剩提升电压了。
12V电瓶的电压不够,最直观的就是现在一些汽油车用的48V弱混系统,得把电压升上去,才能支持电涡轮、滑行时发动机启停、动能回收等功能。另外,虽说纯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和12V电瓶之间有DC-DC转换装置,没有疫情期间汽油车长时间停放打不着火的问题,但空调、音响等等的用电设备,也是用12V电瓶的电。
所以无论什么动力源的车型,我们在此大胆预测:随着未来汽车科技进步,数量更多、用户体验更好的功能,电压或许不是提升至48V,但必然会带来一波对12V电瓶这个用电来源、整车电子架构基础的颠覆。毕竟现在的12V也是从1950年以前的6V提升上来的。
[·总结·]
借热点做营销,是企业一个很常见的手段,往往都能获得不错的传播效果,而一些车企这种蹭疫情热度的做法,着实让人大跌眼镜,而且还是扎堆发布,好似在比谁更不靠谱一样。当下的特殊时期,各行各业积极的自救我们理解,但这个方式我们不认同!接下来,搜狐汽车·黑客将继续关注“N95汽车”事件,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