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正进入关键时期,在这个危机时刻,我们除了要保护好自己外,尽量用这段时间来“修炼内功”,迎接疫情结束后的挑战。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在此重磅推出“文旅商学院“小程序,免费为大家提供文旅相关课程,帮助大家“修炼内功”。
今天这期课程主要聚焦文旅融合时代文体场馆的创新升级,通过引入CTC创意旅游综合体的概念,探索以文旅融合的思想经营城市的路径。目前全球范围不断涌现出创意旅游综合体实践的优秀案例,我国也出台了鼓励文化创新相关政策,众多文保单位积极践行,并通过研究伴业态探索文旅融合的革命。
一、创意旅游综合体提出时代背景
今天的内容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方法论和自己的思考。什么是CTC?它就是创意旅游综合体。在文旅融合的概念之前,我们就提出了创意旅游综合体的概念,文旅融合之后,我们觉得过去的研究跟现在文体场馆的创新升级是非常吻合的。
早在2016年,国家层面就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涉及各级各类掌握文化资源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其他文博单位,这些地方拥有中国真正的国学资源,是中国文化资源最集中的单位。未来要依托这些地方来开发各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当然这个文化创意产品不仅仅针对旅游消费,也针对常住居民的一些日常生活消费。2019年发布了《关于继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成企业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仅仅一个五年区间的跨度,政策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国家做出这样决策,在我们看来是非常有胆量的,因为这里涉及很多公共性质的整体转制和剥离转制,尤其在剥离转制的过程中牵扯无数的利益,转制之后要想融入新的市场,还有非常多的地方需要去探索。尤其是政策出来以后,其实大家也都在看故宫如何落实。
但其实我想说没有故宫的命,千万别得故宫的病。这是意思什么呢?学故宫,不是简单地去模仿,并且还去设定一种跨越性的目标。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它所具有的地方文化不具备普适性,它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单凭塑造一个人物,打造一个IP是很难达到全国范围关注的效果。况且故宫在开发文创之前,已经拥有足够的人口阀值,足够的游客体量了。现在好多地方是希望通过一些转变,让一个原来门可罗雀的地方变得火爆起来,类似原来海口打造印象海南岛一样。这种表演放在三亚的效果就很好,但是如果要改变海南南热北冷的现状,非要挪到海口,那它本身会因为承载过多而失去最好的效果。
根据统计,2018年的时候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已经超过了5000家,而其他类型的文体场馆数量还有更多。新城,除了政府办公场地外,其他场馆的建设都大规模、大体量,但是内容挖掘却不够,游客基本是很少会去的。还有一些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博物馆总接待人数9.7亿,人均参观次数不到一次。但是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数据已经达到了3-5次,而这仅仅只是参观博物馆的数据。
同时文体类场馆还显现出一些现象,比如说冷与热的问题,很多顶层的博物馆是非常热的,但是,很多专项型的、地方型的、二三线城市的博物馆,它们本身又非常冷清,就冷与热之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还有大与小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文体场馆大规模建设的趋势非常明显,但其实那些博物馆转变利用之后挺好用的。很多新城在建设的时候,博物馆设计一味的求大,势必会造成很多问题。还有就是静与动的问题,类似故宫这种创新的、动态活化的案例是很少见的,别的地方更多还是静态的,最多是静态展示的时候采用了新的科技,比如说声光电,即便和游客之间形成了互动,但总体来说它的静态本质没有变。还有就是新与旧的问题,包括内与外,博物馆大多在建筑外观设计上都有创新,但在馆内的展陈空间上却难有创意,基本上博物馆内部的空间形式很多是类似的。在这个方面能够创新的反而是一些小的文体场馆,它内部展陈的空间、创意流线都有一些创新。再一个就是昼与夜,博物馆的营业时间基本都是朝九晚五,夜游形式比较少见,所以说昼夜的问题也比较凸显。还有最主要的就是事与企的问题,就是事业单位跟企业的经营体制差别较大。
下面分享几个对本人触动比较大的案例,其中之一就是古根海姆博物馆,这个案例大家学习的应该都比较多,但其实我想强调的是,它是由美国的古根海姆家族经营的,一个跨国的博物馆。从1937年开始,他们就成立了古根海姆的基金会,这是一个跨国的文化投资集团。包括了西班牙最有名的毕尔巴鄂,就在那里建了一个艺术馆。虽然是博物馆,但在形式上不同于咱们的公共事业单位,它的经营性本身就非常强,一年的收入占到整个城市收入的4%,而且目前该博物馆还在以连锁的方式不断地进行全球布局。我相信哪一天故宫也可以去做连锁,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故宫的团队一定能把任何一个博物馆都做好。
第二个案例是日本茑屋书店,可能在座的各位都考察过,他们提出书店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提案场,这个非常了不得,同时它的经营性也很强,现在已经有1400多个店铺,它不只是做一个店铺,而是在打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个案例是莫斯科大剧院,这个早就已经是国家级的文体场馆做了很多3D灯光秀。其实早年上海滩外滩上也做了一些类似的展,还有很多境内的展馆都做了这样的艺术展。
之所以讲这个是因为我们现在在上海引进了teamlab的艺术展,它地处上海的郊边,我们希望给大家奉献出一个好的作品,一种艺术跟科技共同融入,内容极具艺术表现,由不同形式去展示画作的艺术画廊。
二、中国社交旅游时代的到来
前面讲的都是引子,下面我主要讲几个目前文旅融合的方法论,文化旅游融合是基于什么才必须做出改变?
虽然旅游过程中人潮汹涌,但是大家还是觉得寂寞,在一万个人当中,你可能只是牢牢的牵住了你的孩子,可能整个过程下来你很难留下当中的记忆,这个就属于旅游的寂寞。这跟中国人历史文化有关,中国人原来是内敛的,我们是讲儒家文化的人,因为担心会唐突人家,所以轻易不跟陌生人有过多的交流。但是我觉得现在这个情况需要改变了,现在的改变并不是说舍弃了经典的中华美德,而是我们跟这个时代、跟世界、跟整个地球村有了更密切的联系,我们更加自信,更容易去跟人交流,因此我们真正进入了世界旅游的时代。时代的声音感召我们年轻人,通过网络提升自己社交的基本技能。
第二个是城市孤独综合症的概念,我们原来有很多群体性的交流。但是到了城市以后,可能过了八年、十年了,连对门都不认识,大家缺乏交流,慢慢的这个城市孤独症也要通过更多的活动来治愈它,尤其是大家越来越熟悉城市新的生活,老年人们开始通过跳广场舞,小朋友们也通过各种的活动,不断地从自己住的地方走出来,大家渴求有更多的公共场所。所以说城市的文体场馆其实是非常有用的,它不同于公园、不同于小区广场的空间,它更好、更有文化性、更有交流的媒介性。
前段时间在河南交流的时候,有很多人在提,文体融合是否能够利用一些不太开放的文体场馆,承担游客中心的职能,来取代原本的游客中心。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游客中心本身就是把一个城市最想要展示的方面展示出去。总之我们期望这样的趋势,来促进旅游走向现在社交旅途的时态。
游客越来越重视何时去旅游的问题。因为时间确实非常有限,我们越来越关注有限的假期,有限的假期作为一个社交过程,还引发了我们和谁去旅游的思考。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原来内敛的中国游客心态越来越开放,我们产生了更多的社交欲望、社交动力来减少陌生感。10年之前我们还会说,我们要去丽江,因为那个地方有邂逅。为此我们专门去丽江做过一次研究,丽江其实是满足了大家交流的欲望。而且在那里你跟非常漂亮的姑娘,非常靓的帅哥们打招呼,人们不会觉得你唐突。因为丽江给人了一个潜台词——到了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小的。
现在我们的目的地,不能简单给人一个线路就可以,一定要创造足够多的活动。各个地方成熟起来的景区都是这种开发模式。莫言老师获奖以后,他们就委托我们做了的莫言文学小镇、红高粱影视城,原来就一片荒地,红高粱已经不种了,但是莫言的作品全是魔幻现实主义,如果这些地方不去创造跟游客之间的互动,那它的旅游文化魅力是展现不出来的。所以那里从早到晚组织各种活动,让游客自己挑,想参加什么活动都可以。
那么景区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如何进行体验升级?文化场馆如何在社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丰富、聚集?中国文化娱乐精神的焦点在哪,有何变化,这对文旅融合又有哪些启发?还有文章开篇提的“伴业态”,它的定义和研究意义有哪些?请点击下方链接,免费查看全文录音、课件。
黄晓辉:文旅深度融合趋势下的CTC思考
编辑整理 |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
声明 :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