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多多妈
本文由:这很辣妈(zhehenlama2017)
做父母烦恼何其多,当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渴望他们快点长大。
当他真的长大了,有了独立意识,我们更割舍不下了,他的一点情绪变化在都是天大的事儿,让人焦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你也是这样吧?
尤其是孩子进入小学,在对陌生环境有了一定适应以后,行为和心理都会产生些许微妙变化。
他们虽然依旧幼稚贪玩,但对于学校、集体已经多了一份归属感与责任感;
他们虽然不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但俨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小交际圈”;
他们虽然还不知道从多方面去看待问题,但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及自我意识……
这一切无疑说明——孩子正在慢慢地长大。
对于孩子的这种成长,做父母的自然是倍感欣慰—— 孩子终于长大了!
然而,欣喜过后,随之而来的却往往是令人负累的忧虑。
因为多数孩子在“长大”以后,并没有像爸爸妈妈所期待的那样——乖巧懂事、品学兼优,反而是 年龄越大一点,毛病就越多一点。
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因在于,伴随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已不再像幼儿时那般对外界充满恐惧,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依赖父母,他们日渐膨胀的自我意识告诉自己——“我想干什么”、“我需要什么”。
而当他们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孩子们就会出现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诸如撒谎、懒惰、缺乏耐心、甚至是偷窃等等。
对此,家长们虽然一再“严防死守”,但由于找不到“病根”所在,无法对症下药,往往收效甚微。
无奈之下,一些脾气急躁的家长最终扬起了巴掌,而结果却更加糟糕。
一位妈妈就曾后台沮丧地诉苦:
孩子刚上小学时还很乖,可到了二年级就越来越不懂事。明明是和同学出去玩了,回来却骗我们说在做值日;明明没有写作业,却骗我们“在学校已经写完了”……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我和丈夫狠狠骂了他一顿,还吓唬他说“如果再犯,一定揍你!”
孩子当时不住点头,我以为他真的知道错了,可没想到刚刚过去一个多星期,他的老毛病就又犯了。
更气人的是,前几天他竟然在我衣袋里偷偷拿走了10元钱,我现在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了。
这位妈妈在孩子出现缺点以后,并没有认真揣摩孩子的心理、仔细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而是以言语斥责、以“暴力”恐吓,试图让孩子因怕自省,最终导致了教育的失败。
相信,如果她能在问题出现以后,沉心静气的想想“孩子为什么要说谎,是不是想玩一会又不敢对我们说”、“孩子为什么要偷家里的钱,是不是有什么事需要用钱”……
借助换位思考体察孩子当时的心境、找到“病之根源“,并以相应加以引导,结果很有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毛病多多,但只要“把准脉、抓对药”,“救治”起来就不是什么难事。因为他们的毛病无非“小荷初露尖尖角”,我们如果能在萌芽阶段,以正确的方法将其“剿灭”,孩子就真的会与“陋习”彻底说再见。
也就是说, 童年期正是帮助孩子改掉恶习、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倘若今天我们不加以重视,待他日孩子性格定型、毛病养成,那时才是真的悔之晚矣。
但问题的关键是,爸爸妈妈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悬崖勒马“、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呢?
1
有节制地去爱
近年来,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当代儿童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他们当中多数人过于自我,容不得别人说半句“不好”;
他们内心脆弱、生性多疑,承担不起挫折;
他们适应能力差、自理能力差;
……
在孩子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专家口中的缺点。那么,这些缺点究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父母过度的宠溺。
毫不夸张地说, 溺爱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种“毒药”。
孩子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油瓶倒地不知去扶”,由此变得懒惰、散漫;“持宠而骄”、“不容他言”、“眼中有天没有地”,由此变得骄横、自负;“不问世事”、“不知疾苦”、“不知痛为何物”,由此变得脆弱不堪……
而其中较严重者,长大以后甚至会丧失基本的生存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在质疑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因为任何一位家长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不会希望孩子身上存在缺陷。
只是, 爱同样需要方法。
孩子们正处在人生习惯塑造的关键时期,还请家长们切莫再释放错误的爱。
2
爸爸妈妈在教育方式上要达成一致
有位妈妈向我抱怨:
“我家儿子迷上了电子游戏,一放学就拿起游戏手柄按个不停。我怕孩子玩物丧志,说了他几句,没想到丈夫当着孩子的面反驳我‘只要不是过分迷恋,还是可以益智的’。
这不,如今我一批评他贪玩游戏,他就会顶撞我说‘爸爸说是可以益智的’……
为了多玩一会游戏,他常常不好好吃饭,或是应付作业,我现在一想起来就头疼……”
很明显,这对夫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较强的对立性,父亲对于孩子的态度,似乎更倾向于偏袒、溺爱,他的做法已经偏离了教育和指导的意义。
这种情况若得不到改善,孩子很容易学会“投机取巧”、“见风使舵”——谁的观点有利于他,他就听谁的,进而对个别亲人产生过分依赖,这无疑会助长孩子的错误倾向。
作为家长,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必须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要学会接纳彼此的差异,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
如此一来,不但孩子会变得更加优秀,夫妻双方也会感觉生活比以往更有味道。
3
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
曾有人这样说到:“即使全世界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要矢志不移地去赞美他、欣赏他,给予他奋进的信念。”
这句话对于幼儿期的孩子而言非常适用。此时的孩子们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萌发期,他们对于外界的负面评价异常抵触,也表现得非常敏感。
如果家长总是将目光放在孩子的缺点上,对其大加指责,孩子就会将父母的话当成事实,认为“我天生就是坏孩子”,因而失去改正的信心,逐渐变得自暴自弃。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调转目光, 多去看看孩子的优点,多去赞美他的优点——诸如他的特长等等,多给予孩子一些自信,孩子就会认为“原来我还是挺优秀的”,因而会愈发希望得到外界的称赞。基于这种良好的自我评价以及获得表扬的欲望,孩子才会更加努力地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很大程度上,孩子的自我评价决定着其习惯的好坏。
所以,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了某种缺点且又一时无法改正,爸爸妈妈不妨试着引导他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帮助他正确的认识自己,相信效果一定会很好。
4
给孩子找个榜样
不知各位家长朋友有没有意识到,孩子上学以后,虽然仍在我们的影响下成长,但另一支力量——同龄人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取代我们的地位。
据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时期,孩子由于外界接触少,所以家庭影响力相对要大一些。
但进入儿童期以后,由于对外部环境有了一定认知,并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交际圈,所以家庭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弱,而他们所在的群体——同龄伙伴的影响力则会逐渐增强。
当孩子身上滋生出不良习惯时,为他们找一个楷模、 利用同龄人的“榜样效应”,将孩子“纳入正轨”,亦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不过,还要提醒家长们注意,孩子可能因近朱而变“红”,同样会因近墨而变“黑”。
如果发现孩子的朋友存在某些不良习惯,一定要及时做好预防工作,防止孩子受到传染。
作者:多多妈,俩娃妈,现居上海,亲子教育专家,专注儿童心理学,立志做一位最懂孩子的妈妈。来源:这很辣妈(zhehenlama2017)可能是全网最懂你的妈妈公众号。原标题:《“孩子,为什么你年龄越大,毛病就越多?”》转载已获授权。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刘韶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