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事
满清后裔都去了哪里?此地拥有这个姓氏的人,多数都是他们的后代
2019-11-11 16:42  浏览:914

考古资料表明,古埃及、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使用香料的历史均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以前,其早期用途多与供奉神灵、祭祀祖先等活动相关。我国对芳香物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丁晋公本集——天香传》记载“香之为用从上古矣”,可知我国古人对香料的利用历史悠久。

话说,在中国大连,有一间十分著名的香文化工作室,名字叫“云社闻香馆”。工作室的创始人就是一位香文化的传播者,名字叫孙敬一。

孙敬一在不断关注外公傅文臣重修族谱的历程中,慢慢的知道了很多关于先祖的往事,同时,也从外公的口中得知了很多有关家族的信息。之后,孙敬一对自己家族的历史,有了一个十分全面的了解,也正是因为外公重修族谱的这一举动,让孙敬一知道了家族曾经的辉煌。

然而,让孙敬一最意想不到的是:外公的始祖母,竟然是顺治皇帝一位嫔妃的妹妹。

原来,外公的先祖都是满族人,汉语中的“傅”姓是满语中傅佳氏的意思,隶属于陈满洲正红旗。这一满族的血脉,起源于长白山下二道沟地区。孙敬一从外公生前的讲述中,得知早在努尔哈赤开始统治满族各个部落的时候,陈满洲正红旗就是努尔哈赤最为重要的支持者。

可以说,这一满族血脉在满清的无数场战斗中立下了显赫的战功。在清朝顺治帝进军北京之时,陈满洲正红旗和清朝其它军队一起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成功攻克了北京。在这场清朝最重要的战斗中,陈满洲正红旗立下了更加显赫的军功,所以,才被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授予了三品顶戴官得以在北京皇城内居住。

之后,在这个家族的血脉下,又产生了一位妃嫔,傅佳氏也因此名震一方。而这位妃嫔的妹妹,正是此文的主人公孙敬一外公的始祖母,被世人称作“郎老太君”。在傅佳氏一族名震一方之时,这一家族的人员是十分紧凑、聚集的。

但是,到清朝初年政权稳定之后,皇室成员开始互相排挤、争夺皇位,伴随着傅佳氏这一位皇帝妃嫔的离世,整个傅佳氏一族的势力,也开始逐渐衰弱了。公元1683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二年,傅佳氏一族随着一道圣旨的到来,全部离开了北京草帽胡同。

当时的傅佳氏,有三大支脉,分别为长支、次支和三支。

这三大支脉,分别被拨往了东北的沈阳、吉林一带,还有新疆一带,包括河北、山东一带。孙敬一的外公,属于傅佳氏的长支一脉,其先祖曾在康熙年间落户瓦房店,开始了其繁衍生息之路,所以,孙敬一的外公以及她的母亲也都出生在那里。而孙敬一的母亲,婚后则随着自己的丈夫,到了大连生活。

孙敬一的外公傅老先生,一生都想对家族的传承做一次详细的梳理。傅老先生认为:“虽然,傅氏一脉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已经开始了大型迁徙,而且,到目前为止,家族的各个支脉也都不断地在繁衍生息之中,慢慢变得支脉不明、亲疏不分。可是,傅氏一族曾经忠孝的古训,不应该被后人忘记。”

因为这样的情怀,傅老先生决定重新整理傅氏家族的族谱。在整理族谱多年的历程中,傅老先生多次拜访了瓦房店内的多户人家,很多知情人士也都为傅老先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最终,在1988年4月,傅老先生完成了族谱的修正。

到现在为止,傅氏族谱一共有25册,分别存放在傅姓家族的六户人家之中。

通过傅老先生生前的讲述,天津瓦房店则是满族人最多的村落,其中,所有的傅姓人士全部都是长支一脉的后人。

孙敬一对外公生前保留的很多满族人的传统生活习惯十分熟悉,并且,他的外公曾讲述道:从其始祖母郎老太君开始,他就已经是傅佳氏的第十二代后人,而孙敬一则是第十四代后人。这些都是在其外公经过很多方面的史料考证之后,得到的准确数据。

并且,其外公在世时,曾在族谱中做了很明确的要求:

所有傅姓家族的后人,名字都要严格按照次序排列,不可混乱;

所有去世的家族中人,也要写入族谱之中,而家族中刚刚出生的孩子,起名的时候也要按辈分来定。

外公所做的一切,都不曾要求得到任何回报,外公既不想自己因为此事而名声大噪,也不想通过此事而得到任何利益上的回报,只因外公认为:傅氏一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体内流淌着一样的血脉,所以,当年祖先创造的忠孝美德,也应该被后人代代相传。

在孙敬一的记忆中,外公一生对传统文化都十分看重,尤其是家中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惯,都尽量保持满族人的生活传统,尤其在祭祀方面更是如此。每一次的祭祀活动,外公都严格遵守先祖留下来的规矩,包括:祭祀的时间、流程、所选物品和一些禁忌等等。

然而,最让孙敬一记忆犹新的是:每一次祭祀,都会有一道酸菜白肉供给祭祀者食用,这道菜起源于满族宫廷,并且,每次参与祭祀之人食用这道菜的时候,都要站着不能坐着也不能饮酒。虽然,酸菜白肉很是油腻,但是,在进食过程中依旧不能蘸酱唯一可以加的佐料就是一点点盐,这些都是祭祀的规矩。

此外,傅老先生还在族谱中,写入了先人不吃狗肉、善待乌鸦等等的注意事项。在孙敬一的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在外公家中,每到春节年夜饭时,都一定是男女分座,无论年纪大小,男人都要坐在一个桌子上,而女眷则要坐在另外一张桌子上。

在外公的不断熏陶下,孙敬一对自己先祖的历史,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被外公这样深沉的敬重情怀深深地感染,慢慢的他自己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日后才成为了国内为数不多的香文化传播者。

孙敬一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份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在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而提到中国的香文化,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这样的文化源自日本。其实不然,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香料就已经被民众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之中了,当时的老百姓,都有佩戴香囊或者是戴香草的习惯。

而在宋代,香文化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其实,在香烟萦绕的环境中,人们更可以净化心灵、寄托情思。但是,并不是喜欢香道,就可以熟练地掌握香文化,如果对于香料的属性没有足够的了解,有时香料还会对人体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在孙敬一研究香文化的过程中,他身为中医的母亲,从药学的角度上,帮助孙敬一少走了很多弯路。

因为,大部分香料的原材料,都属于中药的范畴,身为中医的母亲,会对各种香草的药性,做出更加准确的记录。防止孙敬一在配制香料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配方,这对闻香者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孙敬一的母亲,对孙敬一的香文化事业,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随着香文化事业不断地风生水起,如今的孙敬一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从最初,只是和身边一些情投意合的香文化爱好者共同切磋,到后来,孙敬一会不断地举办各种各样的香文化讲座,为大众传播着香文化。孙敬一始终践行外公孜孜不倦的精神,不抱任何目的的将中国的香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在孙敬一看来,想对香文化有一个全面的研究,无论是对于香文化的历史,还是香料的生产,包括制作以及各种香料之间的配比、香器、香具的使用等等,每一个方面都要有深入的研究。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香文化的艺术家”。因此,孙敬一在研习香文化的道路上,一直是虚心求教、孜孜不倦。

为了更好地配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让香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起到更多、更好的作用,孙敬一在不断地为之努力。

比如,炎热的天气即将到来,在孙敬一的研发下,他将香料做成了珠子的形状佩戴在手腕间,这样的香珠散发出的香气,可以让人们产生凉快的感觉起到避暑作用,因此,孙敬一将其取名为“避暑香珠”。

这里,我们也相信在外公情怀的不断激励下,孙敬一会把自己的香道事业,经营得越来越好,将中国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

【《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八大姓》、《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