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航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难度不比造航母差,其中牵扯到了诸多的新技术工艺,还要有合适的材料,而且不仅要求体积小还要求推力大,种种迹象表示打造一款完美的发动机需要技术的长期积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且发动机是一脉相承的,上一型发动机是为下一型发动机打基础的,因为发动机技术太难,航空发动机每一代的发展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的技术是全新的,否则会遇到很多瓶颈。因此,一旦发动机下马了,那么影响就是整个产业链。
咱们中国的航发技术一直是落后于西方的,可能有人会说,我们的航发研究较美俄晚,所以才会落后,事实是这样吗?我们的航发确实研究较晚,但并非晚太多,我们在建国初期,我们就从前苏联引进了156个重点工业项目,航空发动机就是重中之重。不过从那时起,我们国家似乎并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我们养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就是先立飞机再立发动机,这样一来,飞机成为了第一位,发动机就成为配套的了。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问题,要是根据飞机的性能指标去研制发动机,如果飞机早早下线了,那么还要等发动机安装,可发动机大多难产,如果等不到发动机那就只好从外国引进。如果引进之后再继续研制还好说,往往是飞机下马了,发动机也跟着下马,造成了两个技术都没有完美完成,没有为以后的研制打下足够的技术基础,如歼-9和涡扇-6。
然而国外的做法和我们完全不同,就拿美国来说吧,如果要研制一种机型,往往是先找好发动机,然后再根据发动机的性能来确定飞机的性能,美国人秉承着只要有好的发动机母猪都能飞天的信念。我们国家的发动机并非是投入的钱不够,而是没有找到对的路径,否则以中国人聪明的大脑,超过美俄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幸好现在,中国有关部门已经理清了这一困局,近期种种迹象显示,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将一改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