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迷都知道,印度的国防工业发展非常缓慢,慢到什么地步可以借用其“国产”坦克、战机和航母等装备来举例。比如1974年印度和德国启动了一项研制主战坦克的合作计划;1984年,第一辆“阿琼”主战坦克原型车下线;2004年第一辆生产型“阿琼”坦克交付印度陆军。
1983年印度又提出国产战机研制计划;1988年完成任务规划,1990年项目上马;2001年第一架LCA验证机升空;直至2013年才列装空军。
1999年,印度议会批准国产航母研制计划;2002年项目启动;2006年正式建造,直至2009年才举行了龙骨安装仪式;2011年腾坞下水,并计划2014年服役;2013年首次下水,预计2015年服役;2015年再次下水(淤泥堵塞船坞大门),预计2018年服役;
2018年印度政府新闻信息局发表声明称,第一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将于2020年航试。综上可以看出,印度国产武器装备没有30年一般是拿不出手的。
对此,或许有人会说,印度驻建国防除了使用国产装备之外,还能花钱引进,在这个方面印度还是可以的。比如引进苏-30、T-90以及S-400等等项目,不是都挺顺利的吗?
然而事实上,这些军购项目只是印度国防发展缓慢的冰山一角,如果对此有疑问,可参考印度引进法国阵风战斗机、以色列长钉导弹、俄罗斯米格-29K舰载机以及欧洲空客加油机等等项目,均是一波三折,要么中途反悔,要么谈了十几年后才敲定。
这里我们以印度招标加油机为例,2002年印度在引进苏-30战机的基础上还额外得到了6架伊尔-38配套装备(加油机)。这件事让印度马上意识到加油机的重要性,所以当即就决定对外发布加油机招标计划,这个大单顿时吸引到了美国波音、俄罗斯伊留申和欧洲空客三大巨头。
客观上说,当时在世界范围内,有能力研制并出口加油机的国家不多,有些国家就是想买都买不到,而印度竟然能一次全招来,还是挺幸运的。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印度2006年第一次招标,欧洲空客A330MRTT加油机不仅中标,而且还完成了所有测试评估,就差交付印度空军试用这最后一步,结果印度突然以“全寿命成本”太高为由取消本次招标。
先说明一下,“全寿命成本”太高虽听起来绕口,但实际上就是东西不错,只是太贵的意思。对此暂且不谈,单看2010年印度进行的第二次加油机招标,空客A330MRTT再次夺标,结果印度还是原话,再次毁标。
看明白了吗?其实,印度加油机招标只是走一个形势,谁中标都可以,唯独空客不行!之所以会这样,外界自然心知肚明,拿不到好处,就算你中标也没用;能拿到好处,就算一架阵风战机要价2.4亿美元,照样买回来。
这不,13年后,印度近期又打算启动第三次加油机招标,那空客这次到底该不该参加呢?如果一气之下不参加,那什么都不用说了。但如果要参加又想拿到订单,就必须调整策略,想想其它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