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趣事
书读不下去了怎么办?不如我们来聊聊读书
2019-11-12 21:03  浏览:554

最近读书状态越来越差,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跟心境和年龄都有关系吧。

因此只能读一些简单的好书,稍微难点就啃不动,看着看着要么就走神了,要么就想做其他的比如躺床上玩手机,想必很多不爱读书的朋友都是如此吧(捂嘴笑表情)。

不过好在书这么多,容易读的好书也不少,很多时候我都想放弃了,干脆只读喜欢的好读的算了,这样效率还高些,可以增加一倍以上阅读量,因为难啃的书最耗时间。

但是想想,自己之所以获得成长,坚持啃一些比较难读的书功不可没啊,只能两者兼顾。

只能是利用精神好的时候读难的,精神不好的时候读简单的,慢慢调整吧。

读书还是会面临博与专的两难,我一般也是采取兼顾的策略,始终不能放弃读自己喜欢的、易读易获得快感的书,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下去。

要专,比较难找方向,所以之前一直进行都是小专题,因为想着是通识教育,所以是以学科为方向,比如去年进行了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入门的专题阅读,收获却是很大。

但是一个学科又何其庞大,一旦稍微深入,就觉得水太深了。

你只能选学科的一个分支,比如我选择近代史,我发现这个领域读不懂的情况少很多,哪怕是原始史料。

另外,文学我一直觉得非常重要,是一个人底蕴的根基,但是最近几年因为功利,文学不能现学现用,因此读得非常少。

文学让人更容易拥有同理心,这也是我们看到那些只读社科的人,容易变得偏执和看不起人的原因。

但是也要警惕,只读文学的人,容易太过感性,缺乏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如果文学读得特别多,也可以弥补。

文学传递的不是道理,而是一种理解,常常可以意会,却很难简单的清楚表达。

于是试着回归文学,但是再拿起文学时,早已找不到感觉了,我一度矫情的因为读不懂诗歌和写不出诗歌而感到失落。

于是,我想尝试采取与社科同样的方法进行专题阅读,觉得鲁迅是个不错的方向。

首先鲁迅的文章多是短文,不算难读,另外,关于鲁迅的研究也很成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初学者,最好是一个成熟的领域,路径清晰,好书多,成长快。但对于高阶学者要找不成熟的领域,才容易出成果),尤其是钱理群关于鲁迅的研究口碑很好,看过一点确实不错。

其实读书更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却加深对现实问题的理解,比如我自己所在行业,房地产对于中国的改变,可以从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角度切入,城市相关的好书也比较多。

另外,比如前沿技术及反思、消费主义、民族主义等都是对中国当下影响深远的问题,值得专题去阅读,进而假设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和思考。

要读的书太多了,但是越发感觉精力大不如前,但是好奇心和感兴趣的领域仍然广博,好在每个专题里的好书且能读懂的不多,而且人生这么长,就像胡适所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于是,我最近转变了思路,先从最好的书先读,书,读了才是自己的,以前是先读不想要的,读了好赶快处理了。

如果是要成为一个良好的人,广博与专深更有意义,从功利角度来说也更实用,因为现实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所需要的异质性知识。

反观那些专深的人除了自己的领域,他们常常也显得见识一般,而且对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不算高,哪怕名校博士也是如此,而且,作为业余读者,在一个领域很难和学院派比,因此,不如广读好书,既修身,又快乐。

复旦大学徐英瑾建议多收集冷知识,因为这容易成为创新之源,我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如果只是去记忆这些冷知识我觉得意义不大,而是要出于兴趣去了解,因此带着一种非功利的态度,更显一个人境界。

审美的态度,首先要屏除功利心。

一件事正因为没用,有人依然选择投入去做,才更凸显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就像,一件事明知道是必然失败,但是依然去做,更显人的英雄气概。